摘 要:互动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能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引起了关注和实验。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讨目前仅限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探讨了互动式教学法在文化新常态背景下运用于《应用写作》课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新常态;互动式教学;应用写作;建构主义理论
目前,有研究表明高校开始普遍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出“应用性”的特征,构建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1。“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2将成为未来技能型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而互动式教学方法未来可能作为一种满足课程需求的培训模式,尤其在新常态背景下3,互动式教学法在实践技能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就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1、应用写作课程的特点
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进一步明确,其课程特征也进一步突显出来。
1.1注重能力培养
应用文写作不仅仅是写作者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反映,也是综合文化素质和文化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一方面应用写作课程是以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技能培训型课程,另一方面,它也是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终极目标的通识素质课程,正如写作学研究学者张厚明先生指出的: “应用写作教学,绝不只是应用文体与格式的训练,而是一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应用写作教学是一种素质教育,此种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应用写作教学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来抓。
1.2综合性强
应用写作的内容可能涉及一般性知识,也可能涉及专业知识,甚至还会穿插历史文化、古典文学、法律和公共关系知识,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同时应用写作作为写作学的一个分支,本身要融会思维学、公共关系学、创造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由此观之,应用写作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与其他课程知识的关联度很高。
2、互动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实际上起源于社会性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借助教学活动这个载体建立的双向甚至多向互动是教学的灵魂所在,它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性。融综合性、实践性、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应用写作课就是以社会互动理论所包含的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作为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知识是以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建构获得的,该理论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根据这一观点,高校各门课程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个体对相关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必然要注重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情境对于个体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伴之间的互助协作式学习,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个体完成意义建构而不仅仅是完成简单的知识传授。
3、新常态背景下互动式教学的实践方法与措施
国内外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参与程度高、体验深刻的教育形式最能取得教育的实效。因此,在“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时数,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互动方式,灵活地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需要强调的是新常态背景下互动式教学的形式和内涵都更为丰富和灵活。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的运用给应用写作教师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改革的契机。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扩展为移动式网络课堂,传统的书本媒介转变为移动媒体,这种新的互动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扩展到任何可能的时间和地点,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比如利用微信平台、手机app、在线公开课等可以创设更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有效地实施互动式教学。授课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免费的微信公众号,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若干板块,既可上传写作资料、授课内容,定期推送新消息,又可以布置作业,发起讨论,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发布学习动态,也可以按要求自由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这种教学方式促进了师生互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新常态背景下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思考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媒介,做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教育目标最大化。互动式教学法在新媒体时代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是必要的,也是积极的。
参考文献
[1]李定清.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1):1-4.
[2]卿玲丽.高职教育课程模块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3]文化新常态的新形态包含互联网+、大数据、“双创”战略和文化+等诸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