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近几年来,我们学习新课程思想,感受新课程理念,明确了"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下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被教师广泛应用。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怎样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一、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认真设计预案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在读懂文本、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预案设计,选择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真正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空间。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合作的时间,时间过短,学生合作没有形成一定的成果;时间过长,由于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合作容易变成闲聊。
二、让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需求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调动学生本身固有的合作心理需求,使学生把"要我合作"变成"我要合作"。只有激起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合作学习才会富有实效。下面是某市教师的《统计》教学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最近我市新修了几条公路,今天市长要了解某新公路的车流情况,请同学们帮忙调查这条新公路某一段路上一分钟各种车辆的车流情况。(教师出示统计表)
(课件演示一分钟内某段公路随机相继通过的各种车辆。)学生纷纷统计。
师:统计好的举手。
生1:我记了2辆客车、1辆卡车、2辆摩托车。
生2:我记了1辆客车、1辆卡车、1辆拖拉机。
生3:我记了2辆客车、2辆摩托车、1辆拖拉机。
师:为什么你们记的不一样?
生:老师,车速太快了,能不能慢点?
师:不能慢了,公路上的车辆是不会减速等着我们记录的。
生:老师,可不可以再播放一次?
教师重播课件,学生纷纷记录,结果还是失败了。
师:(沉思状)想个什么"招"才能把通过的车辆记下来呢。
(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了)
生:老师,我们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记录两种车。
生:我们也可以四人合作,一人记录一种车辆。
师:你们的想法真棒,愿意试一试吗?
(学生情绪高涨,组内明确分工重新记录,终于成功了。)
生:客车5辆、卡车5辆、摩托车6辆、拖拉机3辆。
师:说说你是怎样记录的。
生:我紧盯着屏幕,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出现一辆客车我就画一笔。
生:我是出现一辆摩托车就掰一下手指。
……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制造学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经历由尝试到失败的过程,此刻学生不由自主的思考失败的原因,苦思对策,从而认识到这项工作只由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才能成功,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合作的需求。
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从合作学习的内涵知道,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要有明确责任分工,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所以通过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例如:在上面《统计》教学中,学生通过前后的统计过程,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体会到"合作"带来的成功喜悦,感受到明确分工,团结协作的高效团队精神。
四、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性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发言的答案是否正确、学习的水平等,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小组的整体情况、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合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等,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准确合理的、多元化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热情参与合作,在合作中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