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城乡学校住宿生心理健康及应对策略》(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947)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对住宿生来说,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他们24小时都处于学校的监护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之中,活动空间受到了限制。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和同学,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是他们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内容。他们由于离开父母以后,缺少了经常进行心理交流和心理倾诉的对象、场所,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矛盾,这就更需要教师和学校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防微杜渐,及早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苗头阶段。
关键词:住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如何针对寄住宿生心理发展和生活、学习环境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结合我校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的理解
(一)目标任务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学生的心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意开发心理潜能,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一)确定发展性心理辅导取向
因此城乡学生住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应该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与整个素质教育的进程联系起来。
(二)营造潜在的校园心理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情感体验、潜能开发的影响更为深刻。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对师生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的作用,通过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和开展宿舍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把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向积极向上的轨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宽松、开放、和谐的环境下,人的自主独立意识、创造意识必然会增强。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教师必须树立心理辅导的全员参与意识,将心理辅导渗透于各科教学中,把心理辅导的任务有机的纳入教学目标,既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及个性特征和谐发展。
首先,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在一个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氛围中构建起来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得到一种愉悦的、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心理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健康的发展。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就必须以师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为纽带,形成一种以爱为核心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以多层面互动为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和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交往中主动探索,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采取支持学生成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发展。
最后,抓住教学过程中各种契机,寓心理辅导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心理辅导因素,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将心理辅导。
(四)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生活方面的辅导者,这也就是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维护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优势,能充分利用群体的辅导资源。群体动力学理论指出,群体具有归属、认同、支持和塑造的功能,群体的行为目标、行为规范以及群体的舆论等会深深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生动具体的场景,能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活动中悟出自己的个性,塑造和发展自我。
(五)让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辅导同步
住宿生一般一周才回家一次,虽然与父母接触时间相对少了许多,但是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学校要加深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辅导的渠道。通过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重点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指导家长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与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面向全体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把预防性教育,发展性教育和治疗性教育三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二)要把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学生的活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集体活动来加强心理体验,优化心理素质,实现健康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教育合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心理教师的事,它需要其他各学科教师、家庭、社会和社区的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实现“面向全体”和“全员参与”的要求。
(四)尊重与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个体,尊重他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达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对待,科学、规范地操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余民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5年10期
[2]黄存良.试论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大视野;2016年07期
[3]刘宝云.家庭教育不容忽视[J].黑河教育;2013年04期
[4]喻海韬,周寿根.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