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社团活动对语文素养提升的调查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JCJYB16011812)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素质的展现。可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具体又可划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角度。而学生这些素养的养成仅仅靠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是远远实现不了的。教学活动中,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规划、教学目标的设置,到教学效果的考核测评,都要依照“核心素养”这个目标来设置。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教学同样要围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进行。在教学中引入实践特点鲜明的“社团活动”,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课堂是知识的集散地,社团是自由的个性花园。把社团活动引入课堂,便于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特点,社团和课堂相互促进,以满足现代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目的。
一、把社团活动引入课堂,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促进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社团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外的组织,没有死板的考评限制。开展社团活动能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不同兴趣,激发学生激情,挖掘学生潜能,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但仅以此为目的,社团的作用似乎并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
社团活动是一种让活动者和与之相关的所有学生的知识、行为、表达、思维都产生较大变化的活动方式。参与者的学习体验和经验在呈献给听众的过程中收获喜悦和对自我的肯定,同时对听众产生影响、震撼或榜样作用。因此,把社团活动引进课堂,便于促使社团活动的影响扩大化,作用高效化,能量持久化;把课堂的门打开,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便于开发更为高效的教学形式。
我把班级设置为一个大社团,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入学习活动的圈子,在教学中让社团活动和课堂教学对接,让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课堂更为高效。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的“学习金字塔”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面是:主动学习一周后知识的存留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二左右,而被动学习一周后知识的存留率只有百分之十六左右。第二个层面是:主动学习的方式包括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等实干形式,而被动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阅读和听讲。
社团活动中的学习方式,更侧重于“实干”。学生在社团成员的带领下通过筛选,讨论,比较,鉴别,相互教授,直接以学生形态获取知识。学生的思维在思辨中提升,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自然也是高效的课堂。
二、把社团活动引入课堂,促进学习过程中知识形态的转换
社团活动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比较、鉴别、争论、筛选的过程,是充满探求欲望、主动出击的过程。
课堂学习中,知识是“学科形态的知识”。学生必须从教师那里取走知识,把社团引进课堂,就是要把知识由“教师形态的知识”转换为“学生形态的知识”,使学习效果更为显著。
社团成员的体验、能力、榜样性转移到课堂上,在学生中会产生共振效果。在榜样的影响下,其他学生就会在学习、比照中产生追慕心,同样能促进“学科知识形态”向“学生知识形态”的转化。
教学中把讲授零碎、记忆类知识的课堂转化成活动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而社团活动正可以承担起知识“活”起来的任务,同样完成“学科形态知识”转化为“学生形态知识”的任务,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语文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通过教师讲授方式学习,提升是非常慢的,但转换成活动,转换成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学生的思维就会处在积极、主动探寻的状态,提升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三、把社团活动引入课堂的常规化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我尝试着采取了以下做法。
先选择比较简单的内容:推荐读书演讲赛。
社团成员为责任者,他们负责:本组成员书目的筛选,演讲稿写作、修改,演讲目标设定,演讲前的演练等。前期的准备在课外时间进行,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意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促进成员间的交流、借鉴与学习。然后开始课堂演讲比赛。演讲、评选、评价、编辑稿件,最后形成社团活动的成果。
读书推荐活动仅仅属于活动实践课,之后举行的“讲课比赛活动”、“作文评讲活动”、“人人学论语,人人讲论语”等内容,逐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样的社团活动分解承担了一部分原本属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在社团中强化语文学科知识的介入、学生个体的参与、学生经验的交流,来促进“学科形态的知识”到“学生形态的知识”的转变。
学生在自己的探寻,相互的借鉴、比照、效仿,教授他人的成就,评价修正问题的思考等等的活动中,打开自我的窗户,来接纳更大的空间、视野和更丰富的思想。这样,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的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升。而学生的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也在活动中得到强化。
总之,原属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把在社团活动中所学的知识、技能、情感体验、主动参与等能力素养转移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课堂教学补充活力,提升学习效果,也可以把学生的榜样作用悄然的移植在课堂上,以产生更为强大的引领和榜样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让社团成为课堂教学的翅膀,让课堂为社团搭建更为自由的活动平台。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继续探寻、继续总结,让两者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方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