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量剧增,信息的来源也更为广泛。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运用,个人信息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风险。我们要通过对当前个人信息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寻找对应的技术措施和监管手段来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使得个人信息处于安全的生态圈。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提升用户的信息保护意识,从而对个人信息进行全面的保护。
关键词:大数据;个人信息;保护;风险
一、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的特点
(1)数据爆炸式增长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数据规模无限扩大。在运用当前的主流软件对信息进行拦截和处理时会遇到较多的问题。想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应用和处理,就需要采用新型的计算软件和分析系统。在众多的数据当中,个人信息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信息获得者通过对海量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能够获得很多有效的信息,依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决策或对市场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将会更加准确和便利。
(2)数据来源十分广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的来源途径也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借助互联网展开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会将个人信息输入到网络中。除此之外移动终端、社交网络、企业客户信息档案等也都含有较多的个人信息。
(3)数据的采集存在较强的隐蔽性
现如今,我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出台了诸多的政策和法律,只有经过用户的授权,企业和平台才能够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但是很多用户在执行操作的过程中,会忽视相关的授权条款。而且现在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后台处理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会导致信息主体与企业之间出现严重的不对等。
(4)数据的范围十分的广泛
例如在购物网站中,就包含了我们很多人的基本信息,通过商务网站数据采集到的内容,就可以对个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再例如把每个学校的名称甚至每名学生的姓名通过搜素引擎进行搜索就会获得很多条信息。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获取个人信息的来源和范围也变得更为广阔。云计算和相关操作技术的发展,更是给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带来了便利。
(5)个人信息有广泛的应用
个人信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通过对个人信息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对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个人信息能够充分反映出个人的能力、爱好、人际关系以及个人身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个人信息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个人考分信息数据,就可以知道在本市、本省所处的位次,就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更清楚的定位和努力方向。每个个体都是社会活动的主体,通过对搜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二、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所面临的风险
(1)在技术方面存在风险
大数据时代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互联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也会面临着风险。在互联网当中,个人信息往往储存在数据库中,对于数据库而言,其内部和外部都存在安全威胁。从外部来看,黑客入侵和病毒的攻击会使得数据库当中的信息泄露,一旦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可能发生不可想象的后果。数据库如果在后台被人进行恶意的操作或损害,数据就有可能泄露或遭到损害,个人的隐私难以得到保障。同时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和电子设备,在给大数据的收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2)法律正在逐步完善
我国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建设还不够完善,某些单位在对个人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的时候,不注重运用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从而导致个人权利被侵犯。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的获取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我国相关法律对数据采集及应用正在进一步规范,在这个过程中,擦边球现象也依然存在,使得个人信息的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3)监管工作不到位
在大数据时代之下,监管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包括我们每个人在内的全社会都有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责任与义务,在全社会建立起信息安全的防护机制,这样才会对网络安全进行真正地有效监管。
三、解决办法
要想对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就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首先,国家应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使得相关的政策和法律能够落实到位。除此之外,国家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构建信息安全的保护圈,使得信息流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在于用户自身的防范意识,国家应当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对个人信息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
[1]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10.
[2]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3]冀茂奇,张冲.征信制度与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3(5):90-91.
[4]刘新年,王晓民,任博.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保护隐私权[N].检察日报,2013-08-23(5).
作者简介
王照仁,2000年12月25日,男,汉,河南省郑州市;职称:高中;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专业:理科;研究方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