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建党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述Development Overvie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ter Founding a Party

建党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述Development Overvie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ter Founding a Party

作 者:杨 玲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建党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述
Development Overvie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ter Founding a Party

杨   玲
Yang ling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School of Education,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摘   要:从建党开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经大革命时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阶段,是随着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而创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 无论在民主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平时期, 都产生了巨大作用。同时,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因为受“ 左” 的思想影响, 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拨乱反正系列政策的出台,又逐步恢复良好氛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全面探索、改革、创新阶段。十四大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阶段,紧随国家任务的变化而变化,逐步走向成熟。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契机,在党中央的重视和带领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Abstract: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our countr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 through the period of great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ary civil war,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so on, it was created and developed following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he party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lead by The party. So, no matter in the war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imes of peace, it has had a huge rol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discipline has developed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ideas of the "left", there have been some problems, but with the right series of policies, and gradually restore the good atmosphe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ters into the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stage especiall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the 14th mee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goes into a new stage, following the change of the national task, and gradually matures.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rise of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more serious challenges, but also the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it has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我国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evelopment;our country

一、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或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应占重要地位[1],无论是各级学校还是一般民众中的教育方针,都在配合国家的总形势而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意识教育三个方面,三个基本任务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统一贯穿到各项教育内容之中[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共党史的一门分支科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自己固有的规律和科学体系,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基本特点。它的研究对象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党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程、阶段及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党的路线服务,保证党的路线得到贯彻执行的有力武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党的路线服务并起保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党的路线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并参与革命实践活动去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历史[2]。
因此,要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演变,必须结合党的发展历程及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情特征和时代需求。建党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二、创立、形成时期(1921年-1949年)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共产党正式产生和建立之前,共产党人已经在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这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方针和原则,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1924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党的主要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围绕反帝反封建开展。1927年至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新民主主义思想,而在新民主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贡献最多,奉献最大的是毛泽东[3]。此时,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建党建军、土地革命中广泛开展相关工作。《古田会议决议》是思想建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思想建党的先河。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使思想政治教育趋向系统化、制度化、明确化,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根据地走向国统区,是一个大开放的时期。在国共统一战线的政策下,党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渐系统化、理论化。此时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展开。抗日战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为抗战服务的。党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泛地动员了各党派、各阶级和各界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使抗日民主运动与民族解放战争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动员群众,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使国统区成为与抗日前线遥相呼应的正面战场,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提高了党员和干部的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从系统化走向理论化[2]。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条生命线,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新时期党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探索时期(1949年-1956年)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新中国成立,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人,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党和国家的任务是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身份及任务的转变使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一个较好的时期,活动内容丰富,方法多样。1950年针对全党干部进行整风运动,随后针对人民群众指导其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着对全体党员进行了整党运动,三项活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4]。根据中央的指示和政协的决定,全国掀起了知识分子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这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同时,根据中央的相关决定,全党上下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系统理论学习。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学习抗美援朝思想及时事政治,宣传英雄人物及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一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有组织集体学习和对外宣传相结合,开展座谈会、演讲,写心得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如:聊天、讲故事、报纸宣传等。在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尤其是国语教学来进行,同时结合国语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于培养一种关心国防建设的思想,目的在于宣传一种保家卫国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思想及国防主义思想。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社会变革以及完成过渡阶段的任务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撑。
四、曲折时期(1957年-1976年 )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曲折时期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57年至1966年;1966年至1976年。
1957年,当时的三大改造已经完成,国家的主题和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有正确有失误,有进步有曲折,在曲折中螺旋式进步。“大跃进”的经济生产运动冲击了前期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夸大了其正常的作用和地位。毛泽东及时提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统一关系。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保证和服务作用,制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方针、方法、内容,这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思想保证氛围。但是1963年开始的“四清运动”虽然对于解决中共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的反映,在1964年下半年使少数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由于思想上的错误指导,“左”的思想错误极其严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遭遇了严重挫折。
1966年至1976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之中,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阻碍和破坏。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利用“左”倾错误思想开展阶级斗争,使思想政治工作走向左的极端,越来越脱离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突出政治五项原则等理论,将思想政治工作无限放大、夸大,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相对立,全国脱离党的领导,开展群众批斗运动,形成混乱局面,无法正常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及文章、阅读先烈遗志及故事、参加农村劳动的形式来开展,要求树立毛主席思想、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解决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侧重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应该怎样对待革命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这一时期发表的期刊数量较之前有所减少,期刊内容主要涉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衷党及毛主席,用毛主席思想武装头脑。思想政治教育与批林批孔运动相结合,在投入到阶级斗争的同时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提高斗争觉悟。
五、恢复和发展(1978年-1992年)
由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林彪、“ 四人帮” 推行极左路线, 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少人在一些问题上分不清是非,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学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荣与辱缺乏鲜明的是非观点。因此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拨乱反正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是批判林彪、“ 四人帮” 的极左路线,彻底肃清其流毒和影响,恢复和力转被林彪及四人帮破坏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引导全国人民从林彪、“ 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桂桔下彻底解放出来,坚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两个“ 几是” 的思想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 端正思想认识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混乱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确定了其地正确的位和作用。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进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也求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长期以来,政治同业务是分开的, 为政治而政治,甚至政治可似代替业务,使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了极端。而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创造使社会向前发展的丰富的物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以保证生产力稳步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为发展社会生产力贡献自己青春的一代新的开拓者, 这应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有的出发点和归宿[5]。在这个历史性的战略转变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的时期并取得巨大成就[6]。此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学校教育的着重点也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正确轨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教学为中心并为这个中心服务,是理所当然的。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前途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贯穿到教育之中,帮助青年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其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80年代处于新旧交替,开放引进的阶段,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全面探索阶段。高校成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发表的学术论文数以千计,思想政治教育专著大量出版,研究内容广泛。主要探讨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原因、形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构、体制、要求。80年代初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通过认真学习六中全会《决议》, 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五讲四美 、文明礼貌、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共产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7]。同时通过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文件, 对毛泽东同志及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和前几年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 五讲四美”、文明礼貌的宣传和活动, 校风校貌, 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精神面貌大有改观, 共产主义道德水准大有提高。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也有很大提高和改进, 注意了调查研究, 工作认真仔细, 耐心热情。这个阶段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领导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责任感以及努力程度大大提高。二是工作深度得以提升,更加接地气。能深入到学生当中去,注意思想工作的基本建设和基础工作。三是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动员大家都来做学生思想工作, 动员教师“ 教书教人” , 发动党政部门领导、老干部、学生干部都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加强和改进专业队伍建设。政工队伍建设和学生部门的工作, 注意政工队伍的调整、整顿, 学生工作部设置的比较科学合理, 初步形成了适应需要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7]。纵观全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取得了很大进步,发展和成绩。当然,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持续性,长期性及系统性,没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措施,问题多了, 就重视一下,正常情况下就有些放松, 还有一定的弹性;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不与时俱进,封闭式、传习式的方法还没有被冲破等[7]。
根据国家当前新情况、新特点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探索出了新方法。如:加强领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教学之中[8],使主观认识和客观状况相一致, 使宏观认识和微观活动相统一, 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服从于党的总任务总目标, 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服务[9]。
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系统的学科建设阶段,对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打开了局面, 人们开始承认这个学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 在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上, 仍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正处在一种徘徊的状态。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建设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对此, 高等院校担负着重要任务”。党中央的这个指示, 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文化素质, 培养出大批的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成为衡量我们高等院校任务完成好坏的标志[10]。因此,研究者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从科学属性角度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学科化。只有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 才能把它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像抓教学和林研那样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建立起科学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有战斗力、说服力的千部队伍和专家队伍, 才能贯彻执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的方针和原则, 做好科学育人的工作[11]。各省各地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组织笔谈,如1985年6月9日召开了全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研讨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一九八八年年会,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召开,来自全省七十二所大专院校的一百一十四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形成专门的研究课题,组建沙龙活动,成立专门研究室,如大连工学院率先成立了德育教研室,随后一大批高校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 编写了几十种思想品德课教材和资料, 形成了数量可观的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师资队伍, 发表了数量巨大的学术论文, 出版了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著。从学科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领域、自身固有的规律、科学的理论基础、广泛的知识来源、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科学化、系统化、民族化、现代化、网络化、艺术化、心理咨询化。
各个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严格遵循“ 三个面向”的要求, 培养“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四化建设人才。要求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有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能够摆正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 这是十分必要的, 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12]。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直以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这三门课为主, 没有发生变化。近年来开设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质教育,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形势任务教育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13]。由于要求千篇一律, 加上师资力量不足, 这两门课目前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 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的原则,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如革命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等[14]。
这一时期学者们提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要改革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政治理论课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思想及时地引导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上来。另一方面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改革,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克服“ 假、大、空” 的教育方法, 坚持“ 真、实、诚” 的科学教育方法。其三要经常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到工厂、农村、城镇进行社会调查, 并参加一定量的生产劳动, 接触工农群众的生活实际, 以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 促进其转化为理性认识, 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增强抗腐力, 促使他们心理因素的矛盾运动正向转化[1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革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方法, 努力造成一个既有民主, 又有集中;既有自由, 又有纪律, 既有统一意志,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教育过程中, 应当多用民主的方法, 讨论的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法, 而不能用强制的方法, 压服的方法[16]。还有学者提到要改革体制问题、队伍问题、方法问题[17]。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西学渐进。80年代末期,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思想理论界的混乱,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由于过于推崇“自由,民主”,许多大学生失去对西方文化的辨别和批判能力,有些人逐步形成了以美国思潮为标准的价值观,校园里中出现了“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学派论” 的自由化思潮[18]。他们在政治上迷失了方向, 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片面偏激, 缺乏阶级斗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良好的主观愿望和爱国热情走向了反面[19]。这与当时的时代及国情需要下的共产主义理想相悖。之前的符合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指导思想——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受到不良干扰,形成一种狭小的、追求个人意志的公民教育。在这种氛围下,1986年底闹起了“民主”、 “自由”学潮;89年春夏之际五十天的风波中,全国就有600多所高校, 280万人卷入其中,有人公开咒骂共产党、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四项基本原则[18]。这反映出仅仅局限于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适应不了时代需要的。今天的高等教育是与大经济、大生产、大科学相联系的, 这必然要求建立一种彼此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机制, 即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大教育体系。这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近些年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紧迫感。
因此,90年代开始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阶段,学者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新时期的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新特征开始重新定位和探讨当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原则、模式、方法、任务、内容、规律等,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规范化、合理化、精确化、目标化。党中央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一再强调两个长期性,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长期性, 和国际上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长期性[20],尤其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在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有学者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如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合理的将其他学科相关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中。也有学者指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不能单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而要吸收有关的科学成果, 把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美学、系统科学等基础上, 特别要用“ 行为科学” 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1]。开始着力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 轴心” 和关键作用[19]。强调加强对国际大环境变化的认识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力度和深度,提出教育队伍学者化,教育机构网络化,学科建设学科群化[22]。各地高校开展整顿会议,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23]。
六、走向成熟(1992年到2002年)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在新阶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随国家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十四大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团,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使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优势[24]。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全国人民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内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培养了新时期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满足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之后党性、党风教育和党内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年在北京召开了中央政治思想会议,江泽民指出了今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方针、原则、方法和地位。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德育为先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些工作反映了国家自上而下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进开创了新的局面、空间以及思路,同时推动了其逐步走向成熟。
七、创新与繁荣 (2002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全球化,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经济成分等的多样化,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发生巨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5]。那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出现明显的滞后性。因此,积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性,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有了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依据。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 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6 个二级学科,各高校相继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06 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决定设置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要求每200 名大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党的十七大把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到党的指导思想的核心地位,并确认了以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价值[26]。党中央强调要“从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和最本质的问题入手,深入系统地研究人的思想认识特点及其规律”[27],要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8]。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的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多样、多变,这些都对不断创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党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手段和方法,善于把现代社会的新知识、高科技手段,如网络、新闻媒体、影视音像、管理工程、心理咨询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26]。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2013 年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9]。必须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活力,以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坚持下去[29]。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历程说明,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的结果[29]。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0]。这一论断明确规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这也是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守的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容许动摇。很明显,习近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明确定位,不仅高度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31]。
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提法和时代新要求做了全面论述,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做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同时也就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指向更加全面,提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的策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32]。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针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32]。同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之间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十八大在关键性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有利于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32]。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是指媒体、报纸、网络等等。但是这种偏向于单向度“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群众认可度、接受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实效性不是很明显。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探讨也在不断的扩展和深入,而十八大报告则为我们探寻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供了参考:志愿服务、道德模范、开展精神文明活动[3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高校师生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向上,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思想政治教育在未来社会,实际上是在更高的形式上复活并繁荣。面对全球化、新世纪,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国家主权观、利益观、安全观。
参考文献
[1]贾淑英.必须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锦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6-12.
[2]彭承福.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27-132.
[3]焦春荣.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再认识[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3:49-63.
[4]张莉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思政工作特点[J].下半月,2012,6:1-5.
[5]张宏伟.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101-107.
[6]李桂芝,王炳照.谈新时期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51-57.
[7]赵文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个问题.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2,109-113。
[8]彭珮云.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学政治课教学,1985,3-8.
[9]李鸿义.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个统一.高校德育研究,1985,16-19.
[10]王景章.在改革开放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1987,4:38-44.
[11]张贵仁,蔡仁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9-12.
[12]胡一胜,王芝光.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原则.高等农业教育,1986,3-10.
[13]成长春.浅淡高校愚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盐城师专学报,1986,2:6-9.
[14]刘继华.思想政治教育须解决哪些问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问题讨论综述. 当代青年研究,1987,1-4.
[15]吴芳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浅探.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7-12.
[16]吴芳云,1987.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在改革开放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4:38-44.
[17]史嘉秀.也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上海高教研究,1987,1:27-30.
[18]黄文林.必须重新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海高教研究,1990,1:25-28.
[19]徐廷节,刘文健.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0,2:48-52.
[20]陆钦仪,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根本问题.中国林业教育,1990,4:3-8.
[21]周康年,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广州教育,1990,2:28-29.
[22]邢世满,张光宗,顾一中,栾利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年反思. 东岳论丛,1990,4:100-102.
[23]李修宏.广东高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的几个河题.高教探索, 1990,2-7.
[2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75.
[25]吕康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2,17-18.
[26]王树荫.论中国共产党 90 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11-20.
[27]胡耀邦.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N].杭州日报,1983-1-3.
[28]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09-12-17.
[29]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 -21.
[3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8 .
[31]董文芳.习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内容、特点、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 2017,6:182-187.
[32]徐春艳.党的十八大报告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