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享受。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会无一点尘。”不断诵读,在回味中享受,读书人一旦获得悠然、超然、淡然的好心致,还怕品不出书魂、书香、书韵?读书,需要反复咀嚼且品味,就像吃豆腐干,嚼过来嚼过去,临了吞下细细的香末,还有余味在口中。享受书中的情节、细节,哪怕是一句话,有时都可令读书人以为哲理无穷,视为至宝。享受,有时妙不可言。所谓“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模糊;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乃享受的一种境界。对于课堂,学生需要一种快乐、和谐的氛围。
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我总认为,人的大脑,可以演变成两样器物:一是杂乱的贮藏室;一是有序的加工厂。对于相当多的学生而言,每天简单重复的仅仅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把老师布置的任务通过练习的形式存放到贮藏室里去。这个贮藏室,可以说到高中时早已经是包罗万象了。各种知识凌乱而无规则地散放着,相当部分由于年久而未能整理,已经风化变质,更有些早已经霉烂,化作了粪土。这种学习方式,应该说是早该淘汰的,但却偏偏被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相当多的学校,这样的学生数都在学生总量的7成以上。而与此相比,少数善于学习的同学,则是把自己的大脑当作了一个可以不断创造出财富的加工厂。在他的加工厂中,任何知识存放进来后,便立刻面临了一个整合的问题。在整合中,重复累赘处首先被积极地剔除,仅仅留下了有价值的部分。然后,大脑开始对这个部分进行二次地创造,把刚进来时属于知识层面的内容,转化而为一种能力性的富于创造性的东西。这种内化的过程中,主体的才干不断地被丰富被冶炼,也就不断地派生出新生的理念性的新构建内容,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而非教师的讲授灌输中接受的,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读出语言的味道,在读中受到感染、熏陶,体现语言艺术的真正魅力,在抑扬读顿挫、轻重疾徐的朗读中可以听出作者字词句篇的划分,语修逻文的处理。发展弹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所谓弹性思维,指思维主体意识的辐射能力与整合能力,人类自身的个性状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影响,反映对象的特殊刺激,使人类思维具有本质的辐射性与整合性,这正是世界多元文化形成并发展的精神基础,多元解读既是弹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规律性体现,又刺激主体自身弹性思维的持续发展,使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不断否定,不断突破,不断创造锁定目标,落实阅读过程。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读所给材料的过程,而作为练习和考试中的阅读来说,更是带有明显的阅读目的――完成后面所给的阅读问题。所以,就这个阅读的过程来说,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要注意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好阅读的材料,先从感性认识上来看一看文章是属于什么文体,内容上都说了些什么,对所给的材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二是落实阅读的目标。
在我们已经对所给的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一看文章后面所给出的问题,看一下出题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出题的。它所考查的重点是文章的哪一点。在这个步骤中,往往要和第一步中的文章特点结合起来运用。第三步,就是带着这些问题再回到阅读材料中落实答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的设计,往往是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按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来出题的。在我们读完了问题之后,可以来对照着这些问题再回到原来的文章中,看一看,它们的答案也相应地应该出现在文章中有哪几个部分,我们可以按照材料“按图索骥”“对号入座”,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阅读解答。阅读教学使学生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渗透心田,滋润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