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与孩子“零距离”接触的秘诀

与孩子“零距离”接触的秘诀

作 者:陈敬德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 266000)

摘  要:课堂上,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大程度上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应该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生活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他们走向社会大舞台的领路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圣经的解读者,而应该是儿童心灵的塑造者。
关键词:学习的合作者;学习共同体;领路人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中有一个公式:教育=不许××……虽然有些偏颇,但从本质上讲,这带有训斥味道的字眼,使鲜活生动的教书育人,变得机械和冷冷冰冰,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拉越大。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毋庸直言,执著于诲人不倦的教师出发点是正确的,然而表现方式则不尽如人意,那何不另辟蹊径,巧妙利用自己的“不倦”,与孩子“零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心里世界。
秘诀一:善用幽默技巧,事半功倍
有幽默感的教师是随和又理性的,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向上的心里导向,运用智慧巧妙教化学生。一句妙语,如同清晨的一屡清风轻轻拂过脸颊,又如同那由远而近的“叮咚”的泉水慢慢渗入学生的心田。啜饮甘泉,使之振奋,顿时朴素的教师形象闪烁出光辉,平凡的身影跃然纸上。
(一) 激励与幽默并存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抵御刺激和经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决不要单纯说几句好听的话求得学生的欢欣,要多应用激励性语言给他们勇气和力量,使他们觉得自己被欣赏、认可。
(二) 愉悦心灵,释放压力
科学上做试验的时候,老师一不小心把胶水撒在桌子上沾得满手胶水,学生哈哈大笑。这时你就幽默自嘲:老师真是意犹未尽呀,想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留下,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心里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能不和谐、不真实吗?
(三) 幽默还表现在教师的童真
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知识面广、处事果断且平易近人的教师;另一种则是风趣自然拥有一颗童心的教师,后者则更受他们的喜欢。如果我们能在课余时间和学生到操场作个游戏,你来当“鸡妈妈”,带领一群鸡宝宝,抵抗“老鹰”的侵入,学生该多么高兴呀!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真正幽默的教师,应该讲理而不专制,讲场合、顾轻重,不可损人利己。要使学生在一笑之余感受到一个有活力而不失稳重的教师形象,最主要的是与学生达到心灵的交汇。这是儿童教育工作者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情结。
秘诀二:用“眼睛和心灵”传达心语,脉脉传情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对教师的目光是敏感的,一双温文柔和的眼睛会给学生带来自信和愉悦,教师要学会用眼睛说话。有时候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把鼓励的目光投向全班每个学生,尤其是自信心较差的孩子,或者把赞赏的目光投向勤奋努力的孩子、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不断进步的孩子,都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波”的不同效果。反之,如果对那些违反纪律、开小差的学生当场点名批评,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教师能恰当的用眼神提醒学生,使学生会意到老师眼中的责备和希望,问题或许就容易解决了。
语言的魅力在唤醒孩子对美好事物憧憬的同时,也缩短了我们与孩子的心理距离。有一位老师本来想表扬一个学习进步的学生,结果来到办公室的却是一名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落后的学生,他的心理顿时激起一个火花:他先送给学生一个微笑,并摸摸他的头,悄悄地说:“老师想告诉你,最近你的学习、劳动、纪律都进步了。”真是很神奇,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很惊叹,这也告诉我们,心理的沟通会改变学生的固有状态,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促使学生找到一个新的心理平衡支点,影响一个学生很多方面、很长时间。
秘诀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游
陶行知说:“我们要理解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我们知道,人的强势智慧各不相同,有的人数学逻辑是强势智慧,有的人音乐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自然科学是强势智慧……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找到和学生的共同语言,而不是用统一的指挥棒塑造一个个小绵羊。当学生带你走进“石器时代”,体会“FLASH”的乐趣,你一定会看到你的学生并不简单。
一个好的教师对待学生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苛刻,他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他们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但是会加以合理地限制和引导。如果我们不采用包办、替代的教育方法堵塞学生精神的河流,学生就不会一切唯教师是听,一切看老师脸色办事,一切唯求结果。他们将扬起自主精神的风帆,去争论、去批判、去探索,体味受教育过程的无限快乐,这样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能不美好吗?
秘诀四:换个角度,对待“问题”学生 
在我们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我发现在个别学生身上单纯一味地进行赏识教育并不奏效。班里的小明是一个调皮犟气的学生,犯了错误总是据理力争,不愿听别人的意见,常和老师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有一次明明是他打坏了同学的文具盒,却强调了一大堆理由替自己开脱,毫无懊悔之意。见状,我索性来了个“冷处理”,漠视他喋喋不休的理论和倔强的眼神,几天以后,我看他站在走廊口等我,扯着衣角,低头不语。我立刻明白了,在进行一番交流后,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了错误,决定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接纳了这个勇敢的小男孩,自信和快乐回到他的身上。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这种方法,我们要把握住“度”,绝不能因此而歧视这些学生,只是用这种方法来激励他们进步,对那些知错就改的学生要敞开胸怀,让他们得到老师的真爱。
结束语
与孩子“零距离”接触,教师就要给自己重新定位:课堂上,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大程度上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应该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生活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他们走向社会大舞台的领路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圣经的解读者,而应该是儿童心灵的塑造者。行动起来,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我们教育事业的明天,为了祖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