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浅析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作 者:姚新胜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宋村小学 264403)

摘   要:体育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能,增进学生的健康。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也是检查和衡量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关键词:体育活动;练习密度;运动负荷

引言
体育课是小学生的必修课,体育课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能并增进学生的健康。因此在小学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是体育课需要准备的内容,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是很难掌握的问题。
一、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的要求
1.层次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的规律逐渐加大或者减弱,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在上课时先要让学生进行预热,充分地把各关节和各个机能进行预热后,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准备活动;在上课的过程中,对负荷的强度与练习的密度都要进行合理的周密的安排;到了快要下课时,要逐渐降低,使学生的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到相对平静的状态,以免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2.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是指在体育课上要让学生的体能逐渐得到发展,并使学生的体质得到提高。因此在安排和设计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基础水平、身体机能以及体制的强弱和天气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而使安排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都科学合理。
二、影响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因素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能,让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以及运动技能。体能是指人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进行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运动知识以及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而心肺功能、力量、灵敏度和协调能力都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要素。要想提高这些机能要素,就必须进行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只有把这些相关的体能要素提高了,学生的体质才能够得到增强。如果缺少了适宜的运动负荷,练习也就没有什么效果,而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有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两个方面。要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身体机能,需要体育教师在上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形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具体观察和分析学生在上课时对运动负荷的消化情况,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合理措施进行调控,如改变练习的密度、教学的方法以及器材的重量等等,进而使体育教学顺利的展开。
三、合理设计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策略
1.备学生
学生是体育教师进行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设计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然后以全体学生的平均能力水平为基准进行运动负荷以及练习密度的设计。教师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运动负荷的前提是让学生进行适宜的运动,而运动负荷是否适宜,不同的人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因此小学的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给他们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如对于体育有特长的学生,教师在给他们设计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时,可以适当的增加强度,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时则要适当的降低要求,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2.备教材
体育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要求,设计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只有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才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进行运动强度小的项目时,不仅要增加学生练习的数目,还要在教材搭配上进行弥补,进而让学生在一节体育课中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如进行武术的基本手型或者步型的练习时,教师可以把它与球类运动或者田径运动等一些运动负荷较大的项目搭配进行。而在进行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如200米跑的教学时,则应该选择一些体操或者律动较小的内容进行搭配练习。
3.备场地器材
合理的设计和开发场地器材是保证学生得到适宜运动的前提,现在有些小学中的体育设施不足,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的开发和应用,让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得到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如在教学时为了解决垒球的不足,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易拉罐来代替,如果跳高架不足则可以用跳绳来代替,同时教师还要合理的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减少队伍进行调整排序的时间,使各个练习场地的使用效率达到最优。
4.备教学方法
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评价或者动作的讲解要简单明了,并且要突出重难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于一些技术要领的讲解,教师应该配合图示,运用简单易懂的要领口诀或者儿歌的形式给学生进行讲解,并且在体育教学时要精讲多练,对于难于理解的地方,教师可以边讲边练,或者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进而增加学生参与练习的时间。
5.备调控策略
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的原理和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过程进行精心的安排,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的进行发现和调控。教师要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准确性以及控制能力和协调性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对项目不足的地方及时进行发现和调控。
结束语
小学体育教师在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时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根据课型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同时要对运动和练习的密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学生的体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薛成博,董翠香,王立新等.上海市小学体育常态课与优质课运动负荷的对比研究[J].武术研究,2016,1(5):124-128.
[2] 朱林.秦皇岛市海港区水平二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和练习密度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 刘春梅,范革祥.在体育课中设计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J].体育时空,2016,(16):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