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对比分析地理案例,拓展提升学生能力

对比分析地理案例,拓展提升学生能力

作 者:高洪霞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典型案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可以说明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明确了人口增长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人口增长会进一步导致人口继续增长的恶性循环,可使学生明白:水土流失并非不可治理,只要人类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就可以减缓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
  补充对比案例:南方低山丘陵区。通过两个不同区域的对比,了解水土流失产生的机制,采用整体性进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特征分析可以解决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原因;通过对比分析两个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明确两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人为原因不完全相同,教师可以着重强调这些不同,尤其是南方低山丘陵的过度樵采和陡坡垦荒,黄土高原的轮荒耕作制度。
  二、传统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典型案例:德国的鲁尔区。通过分析“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图,了解鲁尔区发展的背景,总结出鲁尔区工业发展有利的区位条件,通过分析鲁尔区工业结构的特点以及环境污染的图片,总结出传统工业区工业衰落的原因,从衰落原因分析出综合整治的策略。
  补充对比案例:中国的辽中南以及山西能源基地。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它们发展的相似背景和条件(如原料、能源条件),在共性的特征之下,特别强调发展条件的不同之处。另外,鲁尔区的整治措施可以为我国很多的传统工业区提供借鉴,如果联系乡土地理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在学习中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笔者所在的城市——淄博市博山区,属于典型的传统工业城市,通过分析其发展、强盛、衰退、再发展的轨迹,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典型案例:南水北调工程。和其他调水工程实施的原因一致: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因为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配合欠佳,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广大,水资源短缺;南方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却非常丰富。
  补充对比案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都是因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少,供过于求;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供不应求。通过分析两个能源调配的实例,明确资源跨区域调配一般的地理背景,从而了解工程建设的相关情况和建设意义。
  四、流域综合开发。
  典型案例:长江的开发。长江上游因其水量大、落差大而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案例分析应落脚于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对比分析案例:尼罗河阿斯旺大坝。特别注意比较长江三峡工程和阿斯旺大坝这两个水利工程的建设背景、发挥的首要作用、能发挥的其他功能等,特别是阿斯旺大坝有哪些可以被三峡工程借鉴的经验教训等等。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以及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当然,可以再补充田纳西河的案例。田纳西流域管理是世界流域管理的成功典型,通过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从而归纳总结出流域开发的一般思路。
  五、农业区域的开发。
  典型案例:东北地区。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及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商品农林基地,农业发展的条件、生产结构、布局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极具代表性。
  对比分析案例:美国的中央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从商品农业区形成的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中美两国玉米带的比较,借鉴美国农业区的成功经验,提出东北地区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而对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农业的发展条件、限制因素、沼泽成因等又可以对比俄罗斯的农业发展,当然,适当穿插对比分析长江流域商品农业基地的条件、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途径,会培养学生综合把握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六、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
  典型案例:珠江三角洲;对比分析案例:长江三角洲。这两个地区均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区域发展速度都很快,区域发展的条件相似,不管是优势条件还是制约因素都很相似,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很类似,所以可以放在一起对比分析。
  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问题是教学分析的重点,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至粤北、粤西等地,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北、粤西实现共赢的举措。在这里,教师还可以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如美国硅谷产业转移至中国、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中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例子,总结出产业转移需具备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及优势一目了然,清晰可辨,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淡化了对具体地理知识的要求,而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对典型区域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其目的是为了弱化对某一具体区域具体地理知识的要求,而强化对区域发展问题分析的方法掌握。通过补充、对比、分析世界不同区域的典型案例,培养了学生们举一反三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