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观察能力为中学生需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于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堂观察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其对数学课堂教学积极性,而且有效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升。本文结合以往数学教学经验,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予以分析。
关键词: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
初中数学的学习难度较大,且内容较为繁杂,传统机械式教学使得大部分学生易产生抵触、反逆心理,且易误导学生,因此于初中数学教学中需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及课堂观察能力。但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观察能力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观察能力,已成为重要讨论的话题。
1、教师提升自身经验素质以提高学生的课堂观察能力
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除需自身努力外,更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正确引导,因此,若要提升学生初中数学课堂的观察能力,教师则需从自身实践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可通过参与各类培训与阅读书籍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且获取丰富的教学经验[1]。教师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课堂的观察能力,重要是自身观察能力需达到一定标准,即通过观察教学方式及活动,对学生参与状态予以观察,然后依据学生的参与状态控制、调节教学方式[2]。
例如:数学教师于教授“三角形”知识点时,可先向学生提出“三角形共包含几种类型?”、“三角形各角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然后仔细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部分学生到处找三角形的物体,部分学生用笔画出三角形,部分学生则查阅课本,部分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共同获取最后结论,接着教师通过观察到学生们的表现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其提升数学教学课堂观察能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是面向所有学生而开展的,教师需全面掌握课堂教学的情况,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调整,进而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并于此基础上依据教学实际情况,针对性、侧重性予以观察,以全面了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此外,初中数学教师可通过积极开展各项数学知识交流活动,主动与其他教师予以交流与沟通,互相吸取经验,以弥补不足,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课堂观察能力。
2、教师通过观察他人教学以提高课堂观察能力
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无法发现自身不足,因此需教师间互相交流并取长补短,使教师于合作中完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开展教学工作[3]。于提高课堂观察能力过程中,教师需提前明确观察目的,通过观察他人教学工作,吸取经验。
例如:笔者仔细观察本校骨干教师数学课堂中“有理数比较大小”教授过程,此教师于教授“负数绝对值愈大则数愈小”“正数绝对值愈大,则数愈大”等知识点时,让学生以“温度”作为例子,零上温度当作正数,零下温度当作负数,-1℃较之-20℃温度显著更高,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负数绝对值愈大数愈小”这一概念。因此,笔者通过观察这堂课发现,于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通过举出与本课堂所教授某知识点,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作为例子,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教师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为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以有效提高其课堂教学观察能力,因此,若要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观察能力,需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的欲望[4]。由于初中生的想像力较丰富,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好奇,数学教师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于教授“平均数性质”这一知识点后,可向学生出下列一道题目:小红期末考试成绩中数学与语文平均分为89分,英语与数学平均分为80分,英语与语文平均分为90分,由于学校需对其颁发优秀奖奖状,仅三科平均分超过90分学生即可获取奖励,提问小红是否能获取奖励?数学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开始思考并小组讨论,小红平均分为多少分?小红可不可以获取奖励?此时激发出学生好奇心,并积极观察与思考,查阅课本,清楚了解平均数性质,以及2个数平均数与3个数平均数之间存在的区别,经学生对问题观察数分钟后,将此题解答出。数学通过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问题可促使学生主动观察课堂内容,有效培养其观察能力。
总结上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从学习中探讨规律,并总结方案,以提升数学学习效率。作为数学教师,则需于提高自身能力入手,并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予以正确引导,设计趣味性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树立善于观察、乐于观察的习惯。此外,初中初学教师应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切实提高初中初学的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树华.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4,8(3):90,109.
[2] 张长东.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培养刍谈[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5(7):257-258.
[3]郑斌.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观察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20(11):254-255.
[4] 童玉英.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之我见[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3(12):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