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教师讲解的内容能得到及时的复习和巩固,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融入知识的同时要与趣味和生活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优化教学;课堂练习;设计;探索与实践
引言
新课标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对小学数学来讲最准确而具体的要求,这个理念要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要充分体现在练习设计中,让学生们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达到一个优化课堂练习设计的目的呢?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经验和体会,总结下来和各位同仁共勉。
一、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的课堂容量相对较小,所以设计的练习要求针对性较强,通过这样定量的练习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得到一个及时的巩固。我认为一堂课的课堂练习设计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两方面进行考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练习题,力求在最少的时间里教会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实现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当除数是小数时,解题时通常用的是 “一看” “二移”的方法,“一看”是看除数和被除数各有多少小数位数;“二移”就是将小数点的位数移到易计算的位数;就如3.6÷0.06,1.8÷3,14.4÷0.12,这些除数与被除数小数点位置不同时,就会用到“一看、二移”的方法,大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课堂练习要有趣味性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之所以对玩无抵抗是因为玩会带给他们无限的乐趣,如果我们将课堂练习也设计的趣味十足,学生们也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练习形式要出新,题型要出新,要求也要新颖,避免陈旧、呆板、单调的反复练习的模式。例如,在学习完“角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锐角和钝角还是不能快速准确的区分,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我准备了大量的角度不同的锐角和钝角,然后将它们分成几组,再将孩子们分成小组,以组为单位给角分家,每人分一次,哪一个小组分的最快,结果准确率最高最后就是哪一个小组获胜,给予小小的奖励。孩子们对这种练习方式非常感兴趣,效果比给他们发一张试卷,让他们在不同的角下面打对号或错号要好得多,而且他们愿意反复的练习,为了取胜精力特别集中,都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规律,不给自己的小组丢分。
三、课堂练习设计要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教师在讲课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同时,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用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感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因为相关立体图形,学生们学起来有点吃力,毕竟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没有建立起来,要想让学生们有所提高只有多练习这一个途径可走。因为这些形状的东西家中都有,所以我让学生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品,有同学带来了茶杯,有的带了积木还有的带来了漏斗,我让他们自己亲手量出长、宽、高等数据,并通过实践求得体积,不光量自己的,也可以和其他同学自由组合成临时小组合作完成,鼓励他们提出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之后提出来可不可以用切割的方法求得体积,还有的学生用计算体积差的方法求出了一套圆柱形玩具的体积。这种练习形式学生们非常喜欢,练习的效果也很好,最重要的是学生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课堂与别人的课堂是不一样的,学习的主动性空前高涨。
四、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可是应试教育背景下,老师和家长的种种不放心,让课堂成了知识灌输的阵地,过于突出教师的引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不能很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学生到了高年级之后,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思维也变得更加的活跃,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了,这时我们就要对课堂结构做适当的调整。我认为,学生进行练习不一定在教师讲解课程之后,也可以根据当时情况将这个过程提前,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我通常的做法是,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预习,预习过程中可以应用各种手段:网络、图书资料、高年级的同学、老师都是他们潜在的助手。上课之后先交流预习结果,提出各自的见解、发现的问题,通常在这个过程里有一部分问题学生们可以自己解决。第三个版块是教师将遗留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处理,这个时候的讲解效果要远胜于满堂灌。这样的课堂结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学生说、练的时间,减少了教师讲解的任务,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样的练习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练习。
五、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和时间性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学习当然也不例外,教师要有层次地设计练习题,从简单的习题出发,在简单的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挑战性。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班级内的学生学习能力,基础水平等等都是不一样的,从整体提高的角度考虑,我们就要设计分层的练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逐一完成。
另外,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小学数学每堂课设计的是四十分钟,要在这短暂的四十分钟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就必须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安排练习时间。我一般讲课用时在15分钟左右,学生练习的时间在2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教师只起到引领的作用就可以,很多方法性的东西还得靠学生自己摸索,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更稳固。
结束语
总之,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要努力设计不同类型,不同目标的练习题目,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兴趣引领学生,提高总体成绩。
参考文献
[1]翁云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成才之路, 2008,(8):41.
[2]黄贵松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旬刊, 2016, 13,(9).
[3]吴益超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大世界旬刊, 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