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初探

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初探

作 者:王 芮 (安徽省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36015)

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7A1037)研究成果。

摘   要: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它进行研究对于当前的计算机教育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影响

前言
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是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不断促进其学习潜能,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1、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创立的,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Bandura,1977)是个体对自己能不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达到某个要实现目标所具备能力的估计。“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使我们意识到强化不是提升个体行为发生可能性的直接原因,提高个体行为发生可能性的直接原因是个体的希望。个体的自我效能由两种类型构成,即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的概念是个体对其个人某一行为产生结果的预期,如果个体预期某一行为将会产生某一结果,那么个体就有可能选择这一行为,反之,则会放弃这个行为;效能期待的概念是个体对其可不可以实现某个行为,并使这一行为产生某一结果的预期,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预判,如果个体确定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行为时,个体就会产生高度的效能期待,即自我效能。效能期待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效能将对结果变成先行因素产生制约作用,同时对个体行为而言非常重要,即使个体认识到行为结果的重要性,但如果感到所期待的行为结果无法实现,个体往往也会止步不前。个体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在自我系统的作用下产生的,同时又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通过自我系统产生的行为活动,需要通过个体生成自我评价的结果,由此产生认知目标和情感能量,并作用于动机变量而实现。在个体的自我评价体系中,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尤其重要,对自我能力评价的低,自我效能感和由于自我能力不足所导致的自我价值感会严重降低个体动机水平。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其能否实现计算机的学习任务和学业要求的行为过程的能力估计,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利用所具有的能力,完成计算机学习任务过程的能力判断和自信度的评价。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和学生自身具备的真正能力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而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计算机学习任务,达到计算机学习目标的一种主观认知,是个人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感受可能和自己具备的实际能力相符,也可能和自己具备的实际能力完全相反。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个体对其计算机学习能力的认识程度与评测,是个体对自己能不能借助目前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顺利并按质完成计算机学习目标的一种自信程度外在表现,是个体对其计算机学习活动与能力从主观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本人认为: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学习能力这个方面,它是指个体在进行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可不可以有效地实现计算机的学习目标,会不会出现失败等行为的一种主观性判断;另一方面是学习行为这个方面,它是对其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可不可以实现计算机学习目标的心理判定与信心。总之,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计算机的认知和评价,也是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结果,是学生对于自我和环境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2、如何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师生关系是基础,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在课堂上因为教师和课堂纪律的压制而压抑学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在紧张的师生关系之下,连被提问都会感到紧张,听课都不敢与教师过多地进行交流,这样的氛围是无法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加强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降低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师的“防备心理”,营造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不过分压抑心中的想法和自身的情感,这样才能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教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应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不要过分注重自身的主导地位,要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出发,关注他们的真实情感需求,从多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2.改变教学观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活动以自我认知为前提,并且其学习处在复杂的环境中,影响的因素也很多,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过分地拔高,让学生们觉得“假、大、空”,要端正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中灌输的思想,不要“按住”大道理就向学生们侃侃而谈,以为学生们能够接受。教师在教学时要理论结合实际,将计算机课程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当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计算机的时候更加的投入,更加容易进行理解、对比和记忆,提高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计算机的知识复杂难懂,学生的成绩往往会有所出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及技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的进步,增强其计算1机自我效能感。
结束语
在信息化背景下,当前学校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观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知识。
参考文献
[1]佚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J]. 西北职教, 2009(2):31-34.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