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

作 者:庄伟彬 (福建泉州外国语中学 362000)

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公认的难点。对在“白话”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无疑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阐述了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意义,并提出了巧用现代社会意识、以文化和自然之美激发、校本课程开发等三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这就决定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而课堂上学生所接触的那点东西较之学生能对现代汉语的真正热爱,犹沧海之一粟。因此探讨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显得意义重大。
1、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需要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环节,同时也是公认的难点。对在“白话”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无疑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环境下,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成为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水平的关键。
2、培养个人语文素养的需要
文言文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精神的摇篮,它的背后是我们五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所以,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就是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视。
3、增强文化意识,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标志,没有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称其为独立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它的延续和传承已经成为民族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必然职责。而文言文课文中不仅积聚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更是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精神的汇集,增强文化意识,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成为时代的必然。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课改尝试,具体如下:
1.巧用现代社会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古今中外道理都是相通的”,文言文的内容似乎与现实没什么联系,如果细加体会,我们会发现文言文中的很多内容与当今的社会现象有相似性。如果我们能超越时空的囿限,用现代社会意识关照文言文教学,就可以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时空距离,缩小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灵差距,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讲《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当讲到“五十步笑百步”时,可联系到《孔乙己》的“是偷不是窃”;讲到“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时,可指出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讲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可分析这正是要求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教育的朴素思想。
《五柳先生传》的现实意义更为突出,陶渊明在文中讲述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不计名利、“忘怀得失”从而保持个人心灵的自由问题,赋予了这篇文章极具时代色彩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用现代意识关照文言文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以文化和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往往因为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应太拘泥于逐字逐句翻译,应先整体感知课文。齐声朗诵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进一步走近文本,去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以此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
以《三峡》为例,这是初中语文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资源,如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等,因此,把“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及通过想像对美的再创造能力”确定为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的文章中去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诱发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3.校本课程开发,拓展文言文阅读的新领域
如今,校本课程开发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拓展文言文阅读的新领域。
在文言文拓展读物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文言文或片断,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进行选评,选出大家都认为比较合适的篇目编成册子,作为今后学生们的文言文配套读物。这样的课程,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编写,所选的内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因为有了教师的参与把关,所编的教材也应是与整个文言文教学计划相吻合的。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他们对信息的采集和加工的能力;有了成功的体验,又提高了他们兴趣,更好地认识了学习的价值,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会了学习。这也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激发”这一行为上,而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文言文课堂才能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平台,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6年版)
[3]《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钱梦龙
[4]《文学阅读学》龙协涛  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