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温润童心 博爱至善——如何转化学困生

温润童心 博爱至善——如何转化学困生

作 者:白爱芳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庄子小学 233500)

摘   要:要把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或优秀生,仅靠纪律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自然而然地把学困生看作朋友,真正走进学困生的心灵,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发自内心的关爱,宽容,鼓励,欣赏和耐心,用我们的真心点燃学困生心中“想做好学生”的愿望。
关键词:学困生;关爱;宽容;鼓励;欣赏;耐心

“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但表现尚好或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称为学困生。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学困生。作为一名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困生学习、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相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帮助教育好这些学困生,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关爱,感化学困生
爱,是教育的前提;对学困生来说,这种“爱”尤其应该是真诚的。我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的萌芽。我们要用爱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对学生在严的同时切莫忘了爱,切莫有嫌弃学困生的想法,越是对后进的同学越应该同情,越是应该爱”。特别是自卑、胆小、有困难的学生,正如阴影中的草木特别渴望阳光照耀一样,这些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愿望尤为强烈。
二、宽容,与学困生心灵相通
比起其他学生学困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老师很难做到不对他们发怒:但是,一个好的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孩子熄灭他们的希望之火和信心之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如一次,两位学生在教室打闹,闹着闹着闹出矛盾来,差点动手了,有学生来报告。我得知情况后,并没有当众训斥他们。而是把他们叫到一个宁静的地方。当时他们还在气心头,我让他们站着沉默十分钟。十分钟过去了,他们的气也消了一大截,我这才了解他们打架的原因,其实他们当时只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各自为维护自己的面子形成对立情绪而逐步升级,最后导致要想打架。这时,他们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正低下头等待老师的处理。我想:这是他们一时冲动所犯下的错误,不能把他们当坏孩子处理。于是我做出这样的处理:犯了错误要改正,认真写一份检讨书。他们感觉老师的处理很客观,很合理,并没有批评讨厌他们的意思。自从这件事发生之后,这两位学困生对不良行为有了很大改进,学习和纪律都有了明显进步。
三、鼓励,引导学困生自我教育
前面谈到的学生心灵深处美好的萌芽,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依据。但是,对学困生而言,这些“萌芽”往往被各种缺点的“杂草”掩盖着。老师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勇于发现搞“高尚的自我”,让每个学生心灵深处的美好的萌芽茁壮成长。
要求学困生在一个早晨就根绝所有坏习惯,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给他们鼓励,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而逐步减少犯错次数。有一位学困生上课特别爱唱歌(虽然有时候只是小声哼哼),他知道同学们对他这个坏习惯很反感,自己也很想改正,但缺乏信心。我对他说:“你现在是每堂课都要唱歌,影响同学们学习。这样吧,你先试试尽量争取每天有一堂课不唱歌。如果没做到,我暂时不批评你,但如果哪一天做到了有一堂课没唱歌,你就来给我报个喜,好吗?”第一天,他没来报喜;第二天他来报喜了,而且特别兴奋;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没来报喜,我知道他未能战胜自己,但仍然耐心期待着;第五天,他又来报喜了。尽管一周之内他只有两次报喜,但我仍然给他以热情的鼓励。就这样,他犯这个错误的频率逐渐降低;半学期过后,他基本上改正了这个坏习惯。在表扬他的时候,我向全班强调的是,他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这种教育技巧,我在许多学生的教育中都运用过,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其中蕴含着一条朴素的教育科学规律:“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
四、欣赏,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我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对孪生姐妹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位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许多老师对学困生,往往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把他们看作一成不变的“顽石”。但如果我们能够变换一下角度,让他们身上的缺点移一下“位置”,你就会发现,某些缺点真的能够发出绚丽的光彩。
五、耐心,等待学困生觉醒
我还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农夫驱赶两头牛在耕地,一个商人路过,问农夫:“这两头牛,哪一头更能干?”农夫说:“它们干得都很尽力。”商人听了不语。等到休息时,农夫把牛放在一边吃草,回过头来,附在商人耳边说:“西边那头牛更能干些”。商人奇怪地问:“刚才你怎么不告诉我”农夫说;“如果刚才我大声说,那头牛就会听到。它已经很努力干活了。‘差’不是它的错,‘差’是暂时的。我们要耐心等待,所以我只能对你那么说。”
故事给我很大的触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学生有很高的期望,难免出现“恨铁不成钢”的言行。人为地给孩子造成身心的“伤害”,结果是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有个觉醒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等待,特别是要等待那些弱势群体的觉醒。学会等待,是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更是一个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之一。
六、结束语
学困生也是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我们不能让上课,评分成为学生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后进生心灵深处的美好的萌芽,用我们真诚的爱,我们的宽容,我们的鼓励,我们的欣赏,我们的耐心,去引导,去帮助,去发现,去等待他们的成长。对待学困生,我们不能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是要看到整个花朵。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花蕾艳丽绽放,才能使每一轮朝阳都射出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