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议“模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魅力

小议“模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魅力

作 者:吴光荣 (江西省鄱阳县三庙前乡东朋小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或者是僵硬、死板地填鸭式教学。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极为不利。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方法,尽量做到生动、形象、直观,并能寓教于乐。这样一来,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语文课生动形象,充满乐趣其实并不是很难,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就是本文要讲的“模仿”。
  所谓模仿,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分析人物(包括童话、寓言中的一些动物)时,对文中的人或动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进行模仿。这种模仿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对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模仿人物的动作
  黑格尔说过:“能把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因此,要了解人物,就要先了解这个人的动作。教师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动作的模仿、分析和讲解,就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文第三段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对于蔡老师的这一举动,很多学生是不易理解的。为了弄清蔡老师做这样的动作的目的和意义,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是不够的,最好还是依照蔡老师的做法在课堂上给学生示范一遍。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准备好一根鞭子,在读完这一节后,找到一位上课不专心的学生故作凶狠之态,同时用鞭子故作打他的动作,这位同学面对突如其来的鞭子,一定会本能地闪躲并用手抵挡,结果我的鞭子却轻轻地落在了他的手上。我的动作一结束,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很显然,同学们从我做的动作中悟到了什么,而那位被“打”的同学也有所醒悟,这真可谓“一石三鸟”:既巧妙地提醒了那位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通过动作模仿,学生们很快就知道原来蔡老师也是假装发怒,其内心还是很温柔、很慈爱的。
  二、模仿人物的语言
  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靠语言来表达。恰当的语言能生动准确地揭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想法,正所谓“言为心声”。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便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来实现的。如:“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不认识我了吗,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还真是贵人眼高……”。对于这些话语,教师就应当模仿出杨二嫂说话时的尖利高叫之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学生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电影、电视剧中的那些“泼妇”形象。这样一来,杨二嫂的那种尖酸、刻薄、势力、自私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同时,教师在模仿人物说话的过程中,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分析闰土的性格特点时也可以用一种低沉、缓慢,而且带点笨拙的男低音来模仿中年闰土的语言,这就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一个忠厚老实、麻木迟钝、年老懦弱的农民形象。可以说,这种模仿比教师照本宣科、枯燥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模仿人物的神态表情
  人物的神态表情其实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反映,不同的表情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神态表情当中体会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一文第六段写道:“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得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得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这里的“不屑置辩”和“颓唐不安”便是孔乙己内心情感急剧变化的见证。怎样来理解孔乙己这种变化之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师除了讲解,还应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并根据自己的想象模仿出孔乙己在当时的神态和表情,反过来,又可以从这种表情中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轻松地让学生感悟到孔乙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不屑置辩”是孔乙己自视清高,蔑视他人的迂腐表现;“颓唐不安”则是被别人刺痛伤疤时他内心无比痛苦的表现。
  四、模仿人或动物的外貌
  这一点对于高年级教师来讲一般不需要,但对于低年级和幼儿园的教师来讲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讲解寓言和童话的过程中,教师自己或者让学生戴上自制的简单面具或象征性的饰物,然后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这样绝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狼和小羊》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戴上狼和小羊的面具或头饰等,并配以语言和一些动作,在讲台上进行模拟表演。这样一来,不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这种形式生动、形象、直观、有趣,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模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只要教师用心去“模仿”,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教师处理不当的话,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课堂上“模仿”,教师首先要以学生理解课文为目的,切不可哗众取宠,无意而为;其次要注意分寸,模仿既不可失真,也不可过于夸张;再次要不能滥用,否则会浪费时间,得不偿失;最后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既要放得开,也要收得拢。

  [参考文献]
  [1]庄静肃,王芳志.语文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3]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