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加强人文性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加强人文性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作 者:陆贵强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528518)

摘   要: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人文性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以看出《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良好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自觉地渗透人文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实现语文学科这个教学目标。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把语文的人文教学落到实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
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营造师生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展现其个性,自觉动口、动手、动脑。
而要营造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弘扬人文精神,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必须转变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者的角色,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二是必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平等自主参与到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三是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言传不如身教”,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往往不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良好人格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想象,学生是绝对不会向一个专制、武断、浅薄、庸俗乃至毫无道德水准的教师敞开心灵的。而学生如果紧闭心灵或言不由衷,语文人文教育就无法进行。师生间只有了开放的心灵,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活化了语文知识,丰富了语文情感。这是一种“超越知识,超越自我”的教育境界,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怎能不得以张扬呢?
二、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把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关怀,有着生动感人的形象,发人深省的哲理,高尚纯洁的感情以及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等,这些都对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提升,会产生非常有益的影响。如《军神》、《金色的鱼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以鲜活生动的事例来赞颂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中领悟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学生或体会到坚强、或体会到乐观,又或体会到勇敢。如果能让这些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感同身受地教,学生才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教师的充分挖掘和展示使得语文教材就像一面明镜,学生可以对“镜”自照,不断审视自己,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语文教师应好好使用这面“明镜”,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学
“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未尝不可。”(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弘扬人性。“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语文教师通过作文教学,就能大致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识水平,并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充分发挥作文教学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一是在进行作文命题时,既要考虑它的知识性、阶段性,又要考虑它的人文性,如“做事与做人”这个作文题就很好,它好在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能让学生思考“做事”与“做人”的关系;二是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确定正确的健康的写作主题,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从而引导他们确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三是在作文批改上要注重对作文的赏识,并通过作文批改和讲评,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思想认识等进行客观、合理地评价,进一步强化学生好的道德行为,同时也帮助少数学生摒弃错误思想,提高觉悟,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四、在口语训练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俗话说,言为心声。这里的“言”不仅指书面表达,也指口头表达。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已将“口语交际”正式纳入语文教学范畴。叶圣陶先生说过:“现在教学生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咱们是在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必要的本领”。进行口语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且能让学生展示自我,增加自信,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进行的口语训练,主要包括课前说话、语文活动课、课外活动等形式。其中“课前说话”是每天让一名学生上台,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看法,然后老师作点评,并进行鼓励。说话的过程中,同学之间既互相鼓励又互相竞争,既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努力学习的热情,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语文活动课是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以强化学生自主活动、自我实践、自我评价、自我领悟为特点的语文教学活动。它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又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同时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因而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把语文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课内外知识衔接起来,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延伸向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吸取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养分,提高道德水平。“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结合课文,让学生评说课文中的人物或观点,通过评议来认识人物或观点,来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同情心和批评精神;二是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热点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正确对待,象“兽首拍卖”、“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北大才子卖肉”、“马加爵杀人”等话题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通过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还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看待美和追求美。
以上是我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浅见,总的说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心身特点出发,了解学生内心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华.关于“泛人文教育”的批判及新语文建设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13期
[2]徐玉秀.语文人格教育应重视引导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追问,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04期   
[3]史灿方.浅谈语言文字的形式力,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4]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