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教育部在山东省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德育不应只在德育课程中,要散布在所有课程中。”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说。
左厅长说的就是学科德育。学科德育主要是挖掘提炼语文、数学、外语等14门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根据课程属性,归纳每门课程的育人目标、德育范畴、突出课程的育人特点,强调课程的核心素养与德育的有效契合,强化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全科育人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在学校所上的每一门课程、参加的所有活动中都渗透着德育。
也是因为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我们才更有必要有效的开展学科德育。学科德育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可以是上课伊始、课堂中、评价学生,也可以是课后作业。在这里我想就地理学科德育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上课伊始:德育引领
上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上课积极性的调动,这离不开德育。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内动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生活中总有很多的意外,特别是一些时事热点。我们也可以在上课之初以这些时事热点为契机,对学生开展学科德育。
案例一:在2016年10月13日-14日举行的威海市高中地理优质课中,很多的老师都将德育工作带进了课堂。其中刘涌老师从上课伊始就注重德育引导:“在校园文化及走廊文化中看到了女排精神,希望大家学习中国女排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精神”。
案例二:在发生地震、洪水的时候,我们除了教给学生分析出现这些灾害的原因、应对的措施之外,也应引导学生注意到每一次灾后出现在第一线的往往都是人民解放军。倡议学生向解放军同志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而提升学生通过学习建设家乡、壮大祖国的民族使命感。
上课过程:德育贯穿
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交给社会一颗颗满腹经纶的“毒瘤”。
案例:在讲解《水圈水循环》一节的时候,可以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通过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加强环保意识,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借此带动相关环保活动向家庭、社区推广,使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课堂评价:德育为重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提问或者测验,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可能会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案例一:对没有做好的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说“你真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或“这么简单都不会,你还能做什么”等纯粹批评性语言,这样做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积极性。对这类学生的处理最好是留着课下一对一的批评,因为批评的评价应该发挥的作用是鼓励而不是羞愧,如果非要当堂批评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以退为进,先表扬优点后批评缺点,触动学生心灵深处。
案例二:对那些做得很好的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也不能说“你真聪明”等没有表扬重点的语言,这样做只会使这个学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表扬的评价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激励而不是自满,所以对这类学生,我们表扬的时候应该着眼于他通过努力提高成绩的这件事,这样他就知道受到表扬是因为努力,就会继续努力甚至更加努力。
课后作业:德育蕴涵
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也要精心设计,除了让学生更好的复习或预习,德育工作也要蕴涵其中。
案例一:因为知道高一的学生在没有接触立体几何的时候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节,特别是太阳的视运动这一知识点存在困难,所以9月份开学我就提醒早到校的同学注意观察阳光从哪个方位照射到走廊上,这样等讲解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已经通过实际的观察得出了结论,理解也就没有了难度,等到11月的时候再观察一遍,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熟练掌握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不是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案例二:2016年10月13日-14日举行的威海市高中地理优质课中,郭建老师在最后给大家留了一个问题:“非法开矿导致矿区附近民房开裂、让农田变成了泥水坑、让地表满目疮痍。这些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那么在我们当地富含石岛红的矿山开采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矿产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刘涌老师在授课结束引导学生总结收获的时候又一次引入了价值观方面的收获,希望大家爱国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保护文物和矿产资源,在生活中学地理知识,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
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德操高下、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在这过程中需要老师引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现代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的生命历程更精彩,未来更成功,我们教师也要遵循“求学先做人,成才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让每位学生成才的同时成人,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