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象形与象征——汉字的意象性特征

象形与象征——汉字的意象性特征

作 者:吴道光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235000)

、汉字形体虽然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愈来愈复杂丰富,越来越符号化,但是其基础还是“象形”

象形字,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原始的字体。文字萌芽时期均为象形文字。《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字在象物上图画性质尤其显著,比如:虎,象虎形,有头、身、足、尾;马,象马形,有头、鬃、身、足、尾;鹿:象侧视之鹿形,有角、头、身、足、尾;鱼,象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之形。

指事字,《说文解字•叙》:“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字在汉字中为数不多,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笔画表示特定的意义,如:刃,是在刀口处加一点,指示刀刃;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上一短画,指明是树木的下端;末,与此相反,指明是树木的上端末梢;寸,手下作一点或一横,指示自手腕第一道横纹至寸口的距离为一寸;夕,其字为月中少一点,表示月无光,引申指夜晚。指事字用符号表示意义,同样有形象性,能调动人们的想象。

会意字,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将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会意字较普遍的是用不同的字组成的“异文会意”,以形象的组合暗示其意义。武,制止干戈,追求和平;信,一个人说话要讲诚信,不骗人;采,使人想到用手指掐取草木果实;妇,一个女人持着扫帚,反映了旧社会妇女操持家务的生活方式;休,靠着树歇息的人;尖,上小下大,形成尖形;尘,细小的土形成尘埃。

形声字,同样是由象形字组合形成,一半表形,一半表声,好懂好认。《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形声字是六书中产字最多的造字方法,在汉字中数量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汉字有偏旁部首,许多偏旁部首实际上就表示着所代表的事物类别,如江河、桃李,属水部、木部,一见其字就能想到它们与水、树木有关。

二、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构成的基本手段,假借和转注是用字方法,它们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感,在形象的基础上调动人们的想象,达到表义的效果。这种以象形为基础的构字法,运用意象思维,具有意象特点。

1、汉字的形象性。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屮,象草形,草木初生,穿过地面,有茎有叶;屯:象植物种子初生的根芽形,草木初生;来,象麦子形,有根、干、叶,麦的本字;爪,象侧视之鸟爪形;月,象月牙之形,为月缺时之状。

2、汉字的想象性。

象形,可以直接引发人们的形象感觉。尽管汉字由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而楷体,其图画功能减弱,符号功能增强,然而毕竟有表形的意趣,由笔划轮廓还是能引发形象的联想。诗歌的意象,象可以引发联想,汉字在字形上能引发联想和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羊,象正面的羊头形,有角、面和耳,由头部特征可以想象羊的全体;竹,象竹叶形,由竹叶可以想象出摇摆生姿的翠竹;行,象十字街道形,本义是街道,可以想象出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熙来攘往的行人;益,象皿中水满外溢之形,本义是溢;旦,象日初出未离于地,让人联想到旭日初升的早晨。想象性赋予汉字以审美的特点。

3、汉字的暗示性。

汉字鲜明的外在形象,让人在产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的同时,富有某种暗示性,暗示与形象相关的意义。木,象树形,有根、干、枝条,本义是树,但一望空阔,暗示落叶和时令;父,象手持石斧,是斧的初文,本义是斧,暗示力量和征伐;尹,象手持杖形,暗示人有权力、权威,是统治者、指挥者;甫,象田间生长之苗状,本义田中之苗,暗示开始和秀美;莫,象日落在草丛中,暗示时间已晚。这种暗示的意义已不是特定形象直指的意义,暗示性赋予了汉字以某种象征的意义,使汉字具有了象征性。

4、汉字的多义性。

根据汉字的形象作出不同的想象,同一汉字会有不同的解释。王,一说字下象火苗形,为古旺字;一说象斧钺之形,引申为王权,又因斧钺为兵器,象征军事统率权;一说为大人的形象,本义是国家首领。帝,一说象花蒂之形,为蒂的本字,本义花蒂;一说象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为禘的初文,后由祭天引申为天帝之帝及商王称号。根据汉字的形象作出相关的联想,同一汉字会有多个相关的意义。自:象人的鼻子形,本义是鼻子;臭,象狗的鼻子,狗嗅觉灵敏,后世便有“嗅”和“臭”两种相关联的意义。示,一说象设杆以祭天之形,象征神祇;一说象神主牌位形;一说象木表或石柱为神主之形,都与祭祀有关联。元,象侧视之人形,头部依附其上,突出特大的头部,表示人的头部,后形变为“元”,本义是“首位”,后引申为“始”“大”。

结束语:古人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象形的目的是取意。由以上分析可知,形象性是基础,想象性是桥梁,暗示性内蕴着象征性,多义性则显示了汉字意象的多解性。总之,象形伴生着象征,便形成了意象。汉字这种象征性的形象,表现了先人意识或潜意识中的思维特点,即意象性思维特征。后世缤纷的诗歌意象应该说是汉民族这种思维特征催生的鲜艳花朵。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叙》

[2]《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3]彭建明《文字与意象》

           [3]张雨桐《文字与意象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