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解读文本,让语文更灵动

解读文本,让语文更灵动

作 者:宋 歌 (黑龙江省大庆市祥阁学校 163000)

小时候受父亲的熏陶,我狂热地爱上了文学。1999年8月,我从大庆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站在三尺讲台上,就在内心给自己定下了今生从教的目标——“虽然抽身离去,却又无处不在。”从教小学语文十九年来,我始终坚持从教学的细节入手,以生为本,爱生如子,以关心他们终生发展为原则,戮力求实,刻苦钻研教育教学。回味走过的教育教学之旅,我品尝到教书育人和文字驰骋的双重乐趣。对于教育的热爱,我不再是述职报告里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职业幸福感和“桃李遍天下”的喜悦。
挑灯苦读、秉烛夜战早已经成了自己的家常便饭。每天我都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定期将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各种论文。从最初市里的第一篇论文获奖使自己欣喜若狂,到《语文报》上终于有了自己的“豆腐块”,再到人教网上有了自己的“筑巢之穴”。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凝聚着我的思索与探究,并在教学中坚持课改的方向与主流,大胆创新。一份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凝聚着我无数次反复地思考与修改。
案头常备前沿书籍,最近一直在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我不是一名最好的老师,但总会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点。”每每读到李老师书中经典的语句,我颇有感慨: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课题即难题,这种理念我始终如一地秉持着。
语文是什么?它是一种情感,从衣着言谈、举手投足自然流露出来。教材里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品。语文教师为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而感动,为引领学生体会表达的精妙而动容。因此,怎样深入备课,挖掘教材隐藏的深意是我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的困惑。
2015年,大庆市小学语文阅读课改会在我校召开,领导安排我讲四年级的文包诗《但愿人长久》。当时,为了能够潜心会文,深入钻研,我去图书馆借阅了《苏轼传》和与之相关联的诗集,还上网查阅了关于苏氏父子三人的生平轶事,又在“咪咕听书”中听完了全套的苏轼的音频讲解。
第一次备课时,我按教学参考书的要求设定了目标,讲述文包诗的体裁,然后根据自己预先查找到的资料,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词句中体会苏轼与苏辙因何而分别。给出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此时苏轼被贬,思弟心切的那份焦着不安。试讲后,发觉自己“牵”的痕迹太重了,完全是将自由的学生陷入了一个我早已埋伏好的“陷阱”里。我只是粗浅地在文字的层面上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在如同咀嚼蜡烛一样,拆分重组了文本。貌似经过自己反复揣摩的教学设计,就这样不堪一击,这令我十分惭愧而又憾颜。就这样,又一次陷入了千疮百孔、捉襟见肘、殚精竭虑、力不从心、一无是处里。
一节好的语文课是首先要感动自己,感动学生,再去感动他人的。文字会在学生的思考、碰撞、交流里得到延续、复现甚至是灵魂的再生!再一次备课时,我甚至灵魂出窍,一分钟一个主意。我开始徘徊犹豫,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既想把诗意的情境引入进去,又憧憬着学生妙语如珠的课堂生成纷至沓来,还惦记着突破重难点之后的那份畅快淋漓。
于是推翻第一次的设计,导入情趣时我加入了一组关于“月”的诗句,通过“意象”的传递,意图引导学生走进苏轼那个时代,共赏一轮明月: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月亮的踪迹,我们不妨一起吟诵几句:诗仙李白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张九龄曾笔下生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曾感叹“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跨越古代,穿越时空,月亮依旧高挂于天际。吟诵着这些诗句,你发现刚才诗人笔下的月亮踪迹分别出现了什么地方?
紧接着,让学生找到书中描写中秋月圆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利用课件出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借助词语“欢欢喜喜”和“心绪不宁”形成画风不同的两个场景,让学生利用自己预习时的资料谈体会。就这样,有了下面的课堂生成:
生1:从“欢欢喜喜”体会到大家都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中秋节的到来。从“只有”和“心绪不宁”体会到苏轼的孤独和思念亲人的难过、悲伤的情绪。
生2:从“皓月当空和万里无云”体会到写的是中秋的月,是一轮美好的圆月,只有作者在孤独中度过中秋。他已经和弟弟分别七年了,特别思念家人。
生3:书中的词语描述了这是一对 “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兄弟。
生4:我在预习时查到苏轼的父亲共生有三男三女,后来因为之前的四个孩子生病去世,只有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活了下来,他们相依为命地长大。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他们的老师,每天教他们学习诗文。
生5:苏轼和苏辙不但从小玩到大,连学习也是每天都在一起。两个人的感情特别深厚,直到长大当官后就分开了,但仍然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据说,保留下来的他们之间的书信就有几百封。
生6:苏轼21岁母亲去世了,29岁时妻子去世了,30岁时父亲也过世了。可以说,只有弟弟是他唯一的亲人和感情的寄托。
于是,不经意间的石火相击,竟然成了课堂上精彩起伏的片段。语文终于有了它的独特味道,孩子的思维也跳出了束缚,开始了一场与苏轼同行的穿越。那次的教学,给了我无尽的教训,同时又给了我些许的光明,让我不断地推尘出新,不断地反思和揣摩,如同凤凰浴火一般一次又一次地在语文里涅槃!
2016年,我被邀请去哈尔滨的课博会再讲这篇课文。为了能够更好地重现经典文章的精髓,我再次推翻原有的设计,继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透彻的抉择!
为了便于让学生体会苏轼为何创作这首绝世佳作,我先出示了《水调歌头》全词,在朗朗的诵读声里,初次问学生:“你读出了什么?”然后,利用学生课前的预习资料,小组讨论交流苏轼此时的时代背景和他被贬官时的那份心境,再让学生交流,这首词你认为到底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愫?
当课堂前半节行如流水,突然间在我播放苏轼时代背景处,一个孩子的声音在课堂里响起:“老师,苏轼真倒霉啊,一辈子不是被贬到祖国各地,就是行走在被贬的路上,连死都是在返回故土的途中。”一时间,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的教师一片哗然。我灵机一动,反问学生:“从刚才同学的评论里,大家听出了什么?”于是,创作这首《但愿人长久》的真正意义被一一抽丝般剥离开来!在接下来不同学生精彩的解答里,在听者掌声雷动里,在久久不息的各种声音的交织里,我被语文的幸福感深深地推到了一个高高的浪潮中。坚定不移地继续思考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中,品尝到了小小的成功,让我倍感幸福和快乐!
就这样,每一篇课文,我都如此反复查找资料和研磨,以全新的学生的视角切入,尽量放大文本的精髓处,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有不同的读法,每一个标点都有不同的诠释,语文解读文本的自由让我一下子变成了地球上的自由落体,我可以任意地带着孩子们在太空中任意飞翔。
我,为语文而生!我,更沉醉于教材的解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