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教师阅读的定位与发展

小学教师阅读的定位与发展

作 者:王和勇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东华小学 264000)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有“气质”,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要想使自己有良好的气质,读书就是小学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渠道。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换言之,就在于是否读书,读些什么书,读的方法怎样,读的效果如何。
一、教师读书倦怠现状的类型分析
在2004年12月30日《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大面积空白》一文,披露了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据该文称,即使目前销售最好的教育经典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发行总量也不过十八万册。而这与1300万教师的数量相比,不过千分之一。教师不读书,反映的是教育者本身所面临的危机。
从当前教师阅读的现状来看,教师读书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休闲式的阅读,在课余之际,为消遣时间,在办公室里随便翻翻同事带的杂志,比如《读者》、《思维与智慧》之类的休闲书籍,学校订阅的刊物《人民教育》、《山东教育》、《烟台教育》等教育期刊。
二是文学经典式的阅读,有的老师喜欢阅读《菜根谭》、《论语》等富有哲理的古典名著。当完成正常的教学常规工作时,便会拾起桌上的书籍,给自己充充电,阅读几页。有时还会把自己的所悟在办公室里和同行分享。
三是自我偏好式的阅读,有的老师喜欢看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有的老师喜欢散文的美,还有的老师喜欢诗歌的旋律。这类教师在课余时间借阅的多是小说、诗歌、散文方面的书籍。
四是专业书刊的阅读,有的教师为了获得专业上的发展,努力钻研教材,反复阅读教学用书,自觉阅读课标,查阅名师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搜集阅读学科教学方面的书籍。如《给教师的建议》、《追寻现代教育大师》等教育教学的书籍。
二、教师阅读框架的构建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一种工作习惯;让写作成为一种需要。在教育领域中,爱读书、会研究、爱写作的人会得到更多地肯定、欣赏和赞誉,并得到发展机会。
烟台市教科院拟定了“中小学读书活动阅读书目40部”。这些书籍分为三大类:一是理论通识类,比如《庄子》、《中国教育史》等书籍;二是名家著作类,如《大教学论》、《第56号教室的奇迹》、《走在教育的路上》;三是专家方法类,如《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通过开展广泛性的教师读书活动,培养教师的读书兴趣,激励广大教师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建设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
综合教育前辈对教师读书的观点和烟台市教科院拟定的“中小学读书活动阅读书目40部”。学校进行了四种形式的读书:
一是学科专业阅读。学科专业阅读包含教学参考、专业补养两个层面的内容。比如,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新课标、学科专业知识、课程与教材、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书籍。
二是拓展性阅读。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名家著作类的书籍进行阅读,比如《什么是教育》、《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走在教育的路上》等书籍。
三是个性化自主阅读。学校推荐的是专家方法类的书籍,《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等书籍。
四是休闲和随机性阅读。主要是泛读生活与科普,杂志类的书籍。这类阅读书籍的阅读,是老师们自己的个人所愿,学校不做硬性规定。
三、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
1.专业知识的专题阅读
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超越一般的专业知识水准,而这种专业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托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所教学科本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二是对教育本身、所教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进行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备课就是一种原初的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和写作行为,支撑这种阅读方式的就是教学参考层面的检索阅读。检索阅读需要注意三个点:一是集约,就是找最有代表性的资料。二是正确,检索到的材料要符合主题。三是快速,快速强调的是时效性。教师对每个课题的材料选择要尽可能多做参考阅读,把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2.以教育经典为核心的精选精读
刘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项目——教师专业地图规划中提出了“根本书籍”。作为小学教师最应该学习的“根本书籍首先是合适的教育经典,每学期选择1-2部教育经典书反复研读,反复琢磨,从而锻炼教师的阅读理性、提升教师的专业思维水平。这类书籍的阅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在起始阶段的细读中大量摘抄反复应用。二是在阶段循环中进行反复阅读、温故而知新。三是通过批注等方式在进行思维与文本的对话。四是不断归纳、概括、总结、梳理书籍的整体内在结构、主要的思想观点、体现的主要思维方法。
四、教师阅读的模式运行
教师的专业阅读应该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更有生命力,才能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莱州双语的徐建华老师提出了“读研写”的读书运行模式。读:就是阅读,是大量的积累,厚实素养的过程;研:包括教研和科研,是实践、发思与改进的过程;写:指写作,是深度思考和提升的过程。“读研写”是教师充实教育生活、提升教育智慧、寻求生命意义,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行走方式,是学校引领教师群体阅读水平、科研能力提升的一条有效途径。
读写研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是一个读书、积累、践行、写作提升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有选择地读书
世上的书籍浩如烟海,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因此教师读书不能盲目地阅读,必须有目的性地阅读。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学校从烟台市教科院每年推荐的教师阅读书目中推选出一些更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目,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与选择地读。
2.有针对性读书
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任务驱动,恐怕坚持阅读的教师也是寥寥无几。因此学校根据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特点把全校教师分为四个类别,五个小组。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为“花露思雨”组;年轻教师为“诗话正茂”组;中年教师分为“心有灵犀一组”、“心有灵犀二组”;老教师分为“夕阳正红”组。学校间周举行读书交流会。教科室和教务处的各位主任担任小组长,负责策划,各组的老师分流主持读书活动。在读书任务的驱动下,教师的读书活动扎实推进,提高了教师的阅读兴趣,厚实了教师的理论素养。
3.有方法地读书
对于经典的文章,最切合教师教学实际的文章,往往是想求而不得。学校推行活页阅读的方法,对于教师在阅读中遇到的好文章可以摘抄、复制或打印出来,以活页的形式发给老师。活页推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教科室和教务处从教科研和学科的角度每周把优秀的文章印发给老师。二是学校的教师站在学科教学实际的角度,选取有引领课堂教学价值的文章,也以活页的形式推荐给老师。老师只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上面进行批注即可。
4.有深度地读书
有深度地读书是要求教师经历把一本书由“厚”读“薄”的过程。“厚”是指教师能读进去,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联系自己的体验进行思考。“薄”是教师读完一本书后能从书中走出来,能从书中获得作者的思想,并用这些观点和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学校的操作层面上可以全校老师共度一本书,通过读书交流会的活动,让老师们畅谈书中的思想和对教学实践的指导。然互学校将各位老师的观点进行汇集和整理,这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收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只读书,不思考、不研究、不应用到教学实践,就是“死读书”、“读死书”。因此学校采用了以写促思、以读促思、以写代思的“读研写”的教师读书运行模式。将读书、研究和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