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作 者:王 吉 (贵州省赫章县城关镇幼儿园 553200)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作为幼儿教师,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游戏时,幼儿的认识、记忆、思维、有意注意等状态都是较其它的时候好,这是因为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为此,本文试图从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及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做一些粗浅的探析。
  一、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
  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是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其中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和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忽视德育不能为幼儿良好道德品格、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巩固和提高德育的成果,那么当今因道德造成的社会问题绝不亚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的恶果。在我们中国加强德育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更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游戏中编配的部分儿歌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 “摇摇摇摇元宵,我的元宵是宝宝。 穿红衣、戴红帽、不说话、总爱笑。 吃饭不让妈妈喂,走路不让爸爸抱。 看见小鸟点点头,看见客人问声好。”在玩游戏“摇元宵”时是由两名幼儿合作边念儿歌边玩。而这首儿歌融于此游戏中,不仅教育了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不让妈妈喂,走路不让爸爸抱,而且又教育了幼儿从小懂礼貌,争做文明人,看见小鸟点点头,看见客人问声好。从中也增添了游戏的情绪,幼儿能从中受到感染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游戏能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
  从小班开始,幼儿的情感就从生理情感逐步分化,向社会情感发展。如成功感、失败感、自卑感、信任、关心、同情等,这些情感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与周围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作为幼儿,他们的依恋情结还是比较重的,不愿与其他幼儿融为一体,表现出哭闹、焦虑、不安等消极情感。针对这种情况,就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新鲜的、成型的玩具,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指导幼儿扮演各种角色,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就忘却了对家人的依恋,得到了快乐的游戏体验,体会到团结友善的乐趣,许多社会情感也在其中得以发展。
  三、利用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个性
  俗话说,“年幼无知”。教师如果只是简单的说理并不为幼儿欢迎和接受,即使是指令对幼儿也只是起到短暂的约束作用。但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会逐步感受和了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则,从而去遵守道德规则。
  比如:在玩“乘汽车”的游戏中,一开始我有意不强调“乘汽车”的游戏规则,结果幼儿玩游戏时,蜂拥而上,游戏无法继续进行,只得停下来。这时,我乘机让幼儿讨论,游戏为什么会停下来?怎样才能顺利进行游戏?幼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最后达成一致见解:因为没有排队,没有秩序,所以游戏才能做不下去,只有排好队,有秩序地玩,才能玩得开心。这样,秩序的要领自然而然地就在幼儿的脑中形成了。接着,我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人们乘公共汽车时不排队,没有秩序会怎么样?幼儿有的说:“大家挤来挤去,谁也上不去”。有的说:“会上得很慢。”还有的说:“会挤伤人”。
利用经验迁移,使幼儿了解到秩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通过游戏过程中大家有秩序地上下“汽车”,也进一步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成行为方式,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遵守秩序。
  针对幼儿出现的具体问题,设计并指导幼儿游戏,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比如:有些幼儿天性好动,坐不住,责任感差,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有意地让他们扮演责任心强的角色,如医生、交通警察等角色,从而锻炼他们的坚强性,培养他们忠于职守的优良品质。
  四、民间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智力,对幼儿认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游戏有很多是童谣和优美的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很优美,里面有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既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又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如玩《炒小菜》游戏时,要求至少两名幼儿玩,一名幼儿手心朝下,其他幼儿将食指顶在其手心,一起说“顶锅盖,炒小菜,辣椒辣了不要盖,呼——一口风,呼——两口风,呼——三口风”说完食指要立刻离开手心,否则被抓住的幼儿就要回答“炒的什么菜?”“炒韭菜”“西红柿炒鸡蛋”等等,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不仅可以知道许多菜名,而且通过扩展可以了解到做菜的基本过程,更体验到了共同游戏的快乐。
  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游戏乃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途径。通过游戏,幼儿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再运用这些知识及能力来感知认识世界。确实如此,有的游戏如民间歌谣等,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华北流行的“拉大锯、扯大锯”,训练幼儿的语音辨识和清晰的表达,还有利用汉语特有的声韵特点创造出了“绕口令”的娱乐游戏。游戏者稍不留神或舌头翻转不灵,就会出现吐字不准、(下转第15页)(上接第14页)四声不清的差错,引起人们哄堂大笑。如:《打枣》,要求游戏者快速念出,往往“枣”的音发不准,反复练习,既练习了发“ao”的音,又锻炼了幼儿数数的能力,达到了语言方面的锻炼。又如传统的“拍麦”游戏(即现在的拍手歌),识数歌谣、数纽扣游戏,让幼儿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还有的游戏需要动脑筋,则可以使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老师扮演“大灰狼”,“凶狠”的向“小兔子”扑过去的时候,有几只小兔子与“大灰狼”展开较量,一会儿变成“带电的兔子”,一会儿变成“会武功的兔子”,最后终于战胜了大灰狼。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幼儿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确实,游戏对于幼儿来说犹如生命那么重要,游戏是他们生活中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这就要求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必须细心地观察、积极地想办法,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充分发挥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地积累、总结、指导幼儿开展游戏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