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忌讳的是为提问而提问,让学生在一个个没有思维价值的问号前疲于奔命,使课堂陷入冗杂繁复的“满堂问”之中;有效提问忌讳的是面向少数学生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坐了“冷板凳”;有效提问更忌讳的是没有把握恰当时机的提问,超前的提问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滞后的提问又会因缺少思维含量而显得乏味。
有效提问倡导的是浅与深、近与远的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点。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基于以上思考,结合笔者的实践体会,下面就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拈精取要”的问题。问题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这里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关键词问题,拈出矛盾。这样的课堂就能出奇制胜。如苏教版第六册教材《花瓣飘香》,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平实,却情真意切,融情入文。怎样引导学生体悟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领会人文意蕴。教学第二课时,我们可以紧抓文眼“懂事”突破开去,抛开文本原有的顺序,以 “从哪里看出她的懂事?”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鼓励学生主动积极思维,抓住小女孩与“我”的三次对话,深入品读小女孩的话,仔细揣摩人物心态,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了。
诚然,语文教学中的落脚点有很多。但在深入探究阶段应该抛开杂碎的“枝蔓”,构筑切入文本的最佳路径,删繁就简地抠住文眼,这样不光抓住了全文的准绳,启迪了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建构,起到了“片言居要”的效果。
“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趣式提问。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歌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汪伦唱的什么歌吗?有的说可能会唱《朋友》这首歌,说着就像模像样地唱了起来;有的说可能是在唱《吻别》,马上就有人反驳那是恋人之间唱的情歌,汪伦唱给李白不合适。接着有人饱含深情地唱起了《朋友》这首歌,后来小百灵又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首诗谱上曲子唱了起来,还真有股依依惜别的味儿呢。最后在“智多星”的带动下,全班同学打起节拍,唱起了《友谊天长地久》这首歌。一堂课中,无须过多讲解,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已经在歌声中飞扬。因为这样一个新颖别致的提问,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本身也是无限精彩的。
“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发散性问题。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经过一番讨论。我问文中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教师契领一句:“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不同的认识:“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关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因为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整理加工自己的语文积累:“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或索性走入自己内心“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原来知识的意义被重新建构:“同一个大自然,各人的体会却可以不一样”。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看到学生被动与冷漠,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他们眼里快乐的火花——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浮想联翩、妙不可言、心灵共鸣、思维共振。
总之,问题的有效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对于问题的有效设计,许多专家和老师都有很宝贵的经验总结,有人曾归纳出12种质疑问难的方法:引趣设疑法、悬念设疑法、诱导设疑法、递进设疑法、比较设疑法、联想设疑法、相机设疑法、巧设疑难法、曲问设疑法、深入设疑法、逻辑设疑法、争论设疑法等。可见,问题的设计也是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策略,设计出有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金桂芬.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新模式的尝试[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09)
[2] 吴宓.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Z2)
[3] 冯建青. 小学生不举手提问的原因与对策[J]. 考试周刊. 2008(11)
[4] 胡礼洋. 如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J]. 考试周刊. 2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