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议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议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徐红太 (江西省贵溪市白田中心学校 335400)

摘   要: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作者认为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2、朗读的意义不明确;3、朗读的面窄;4、朗读指导机械。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1、保证读书时间;2、明确朗读的意义;3、扩大朗读训练面;4、精选练点,重锤出声。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着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流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立即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教师只是做到心中有朗读,但是并未落到实处。
 2.朗读的意义不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凡此种种,形式多样,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毫无意义。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
4.朗读指导机械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将理解、感悟融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把控。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读准字音。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学生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学生读。                
2.明确朗读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3.扩大朗读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全体学生。朗续训练也必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话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4.精选练点,重锤出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不断敲打,重锤出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水平,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