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铁路建设项目不断发展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多项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地形地势多样,平原地区和高原山地地区的铁路建设难度不一样,因此我国目前的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模式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受到了环境的制约,不利于铁路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为了能够使得环境较为艰难的地区也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完成铁路建设项目,本文将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以及现阶段所有的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模式及监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探索出一套合理的高效率的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模式及监测方法。
关键词: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模式;监测方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铁路建设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能够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能够在激烈的时代发展趋势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我国的铁路建设行业必须要不断加快自己的项目施工进度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探索出一套合理的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模式及监测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小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监测以保证自己的铁路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因此,我国的铁路建设行业必须要加大对环境的监测力度,针对那些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提出自己的有效监测办法,推动铁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一、 当地的地质环境
结合补勘地质成果、开挖揭示地质、施工现状及隧道地形地貌等因素,我们可以得知当地的实际环境对于铁路建设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地质的不稳定性使得铁路建设工程的难度加大,同时也给所有的铁路建设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其次,铁路建设项目开展隧道的隧底有很多的充填溶洞,这些充填溶洞的岩溶顶板岩体的完整性都不一样,需要通过相关的监测技术才能够对此作出判断。而对于隧底的空溶洞也需要考虑岩溶顶板岩体完整性才能够决定在铁路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是否应该对这些溶洞进行处理。此外,在这次的铁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中还发现了许多的溶蚀破碎带,这些地方都需要进行相关的监测才能够根据相关的数据得出结论。并且这些溶洞中含有的大量的岩溶水都对铁路建设项目的开展有阻碍作用。在处理岩溶水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地进行补勘,加强对岩溶水的疏排,并增加泄水孔及排水降压孔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最终开展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分析数据才能够实行。最后,这次的铁路建设项目地表负地形分布密集、补勘存在溶洞、溶蚀破碎地段;同时,当地隧底密集分布多处溶洞、溶蚀破碎带、涌水点时,所以在铁路建设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对当地的环境提出一个有效的环境监测模式及监测方法,结合溶洞分布、溶洞规模及充填情况综合考虑,推动铁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我国现有的环境监理模式以及铁路建设项目最佳环境监理模式
我国目前所具备的环境监理模式有很多种,但是最为可靠也应用最为广发的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独立式环境监理模式,一种是包含式环境监理模式,一种是双轨制环境监理模式。对于这三种模式的探究,各有其优点,又各有其缺点。独立式监理模式顾名思义也就是独自完成对环境的监理任务,它是的铁路建设的企业将环境监理的工程承包给其他的专门负责环境监理的单位,并且与政府共同监督这一环境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中,铁路建设的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自己的负担,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铁路建设企业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就是我国目前的大部分承包单位并没有对环境监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在实际的环境监理工程开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全面的问题,容易使得铁路建设项目后期开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第二个是包含式环境监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环境监理是整个工程监理的一个部分,由每一个专业选出一些最优秀的人才并且具备相关的证书的人员共同参与这项工程的实施,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又要保证环境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所有的参与环境监理的人员都投入到环境监理工作中去,目前这种包含式环境监理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但是由于参与环境监测的人员毕竟知识水平有限,看待事物难免具有局限性,并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环境监测工作很难与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保持在一个水平,这使得包含式环境监理模式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的同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制约了包含式环境监理模式的发展。再者是双轨制环境监理模式,这种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资源共用型双轨制工程环境监理,它是一种全新的环境监理模式,它要求铁路建设项目实施的企业和环境监理工程单位两个单位共同合作,形成一个统一体,共同探讨环境的监测和监理方案,如果遇到有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则由总监理工程师来做决定。这样一来,双方都参与到环境监理模式中去,使得一些细微的问题也可以被及时的发现从而及时解决。采用双轨制环境监理模式是目前我国的铁路建设项目积极采取的一种环境监理模式,它以其自身独有的优越性远远胜过前面两张环境监理模式,因而应该被我国的铁路建设项目积极采用,推动我国的铁路建设项目在艰难的环境下也可以及时地开展,顺利完工。
三、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监测方法
1.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监测方法有哪些
隧道施工空间狭窄,围岩存在不稳定性,各类施工机具设备活动频繁,隧道隐伏岩溶探查实施难度较大。因此,隧道开挖后的隧底及洞周隐伏岩溶监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对隧底及洞周开挖过程中揭露的大型岩溶工点,原则上有进出溶洞条件的须采用仪器进行跟踪探测,查明其空间形态与洞身的关系,测量精度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探测隧底岩溶的环境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地质雷达法、弹性波 CT 法等,开挖过程中分段探查、地质雷达法测线原则上沿隧道轴线 、左右线中心及边墙脚等布置,弹性波 CT 法结合钻孔布置。
采用风枪对隧底及周边岩溶进行监测,是隐伏岩溶监测的最基本手段。对风枪探查出的洞周异常及无法进入实测的洞周岩溶,原则上采用地质雷达法进一步探查,因地制宜布置测线 ,探查岩溶异常范围。对隧底埋深较浅的岩溶,需要增加钎探、风镐等手段进行监测。对隧底隐伏较深的岩溶,应采用钻探并结合物探查明岩溶空间形态。对于一些大型岩溶工点需绘制相应的平面、地质纵横断面图并编写岩溶勘察报告。了解岩溶洞穴顶板节理、裂隙分布及充填、胶结程度,岩层产状,单层厚度,洞顶、洞底、洞壁完整程度;洞穴的形态尺寸,建筑物跨越洞穴的位置、宽度,洞顶(底 )板至建筑物界线间的岩层厚度;洞内沉积物、水痕、积水、水流等情况;溶蚀沟槽、溶隙等空间发育特征、充填物情况;水文地质特征如暗河(泉)补给来源、水流方向、长时间水量动态变化特征等。
2.铁路建设项目主要采用的环境监测方法
基于探查效率及实用性考虑,目前在隧道施工中常用的岩溶物探方法主要有二种,即地质雷达法及弹性波 CT 法。地质雷达法可用于隧底和洞周岩溶探查,原则上现场首选该方法;弹性波CT 法主要用于隧道底部大型岩溶工点(与钻探相结合)的探查。对于地质雷达法必须采用认证合格的地质雷达仪,为兼顾勘探深度和精度,采用连续测量方式并且定位标尺间距应该控制在10米内,在施测时应做好详细的记录,确定岩洞的深度、规模和大致形态,并推断充填情况。如果采用弹性波 CT 法,那么模/数转换的数据位不低于 16 位,保证有较大的增益和可控动态和良好的各道一致性。此外,被探测的地质体相对位于扫描剖面中间,规模大于成像单元,并且保证井间距宜小于 40m等各种要求的贯彻落实,最后根据 CT 图像速度的分布规律并结合被测区域的地质资料推断解释,促进铁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小结
铁路行业作为我国的各行各业都要依靠的一个重要的支撑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铁路建设项目开展的时候更应该要顺应国家的科研项目的改革的精神,合理科学地分析我国的铁路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采取不同的环境监理模式及监测方法,结合我国现有的先进技术,积极汲取他国的优秀技术,引进大量的优秀人才,在铁路建设项目开展的时候齐心协力,将探索出来的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模式及监测方法与当地的实际环境相结合,推动铁路建设项目的及时完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务必使得工程质量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小龙,苏凤.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3,42(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