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冲突与调适研究

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冲突与调适研究

作 者:杨常宝1 乌仁图雅2 (内蒙古大学 010021)

摘   要: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已由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管理者、组织协调者、服务者、教育者等关系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领域的多重角色方向发展。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长时间没有得到政策支持和社会重视,只是作为一种阶段性年轻人干的工作,而不是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角色冲突。本文在梳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角色冲突理论论述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冲突问题,最后提出调适对策。这对于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调适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700万,并以每年1.3%-1.6%的速度扩招,预计2020年入学率能达到40%,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1] 。我国的辅导员制度初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直以来,作为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已由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指导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核心的咨询者、管理者、组织协调者、服务者、教育者、领导者等多重角色方向发展。
高校辅导员有多种类型。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是指专门从事大学生和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业务人员,包括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学工组长等从事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副处级以下人员。按照不同来源,兼职辅导员又可分为行政教辅兼职(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院系其他行政干部、教辅人员等)、专业教师兼职、研究生兼职等。按人员身份,高校辅导员可分为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本科生或研究生)辅导员。部分高校出于人员编制等问题的限制,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从学生当中选聘优秀人员来充实辅导员队伍的做法,以此弥补辅导员数量的不足。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专职辅导员人数已超过13万人,兼职辅导员3万人。
因辅导员类型复杂,所承担的角色多,这项工作长时间没有得到政策支持和社会重视,只是作为一种阶段性年轻人干的工作,而不是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角色冲突。
本文在梳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角色冲突理论论述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冲突问题,最后提出调适对策。这对于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中的论点和观点是基于笔者从事四年(2013年至2017年)的辅导员工作中,多次对某高校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以及研究生辅导员进行深度访谈并观察,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中得出来的结果。
1、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变过程
下面,按时间的顺序,简要梳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相关的重要规定。
(1)1953年,清华大学提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2]。
(2)1961年,中共中央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共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在高校设立专职的政治辅导员制度[3]。
(3)196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较为详细地规定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来源等一系列问题。从此,各高校着手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开始正式确立。
(4)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共同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辅导员“双重”角色[4]。
(5)1988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高等学校聘用研究生担任助教工作的试行办法》,首次提出了研究生兼任助教工作的要求[5]。
(6)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 [6]
(7)2000年,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包括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6]。
(8)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主体地位,以及把“政治辅导员”开始称为“辅导员”[6]。
(9)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高校辅导员的配比原则:“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6]。
(10)2006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并重申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者,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6]。
2、角色冲突理论
“角色”一词原是戏剧术语,用来描述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任务。193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H.Mead)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7] 。社会学家凯利认为,“角色是他人对相互作用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也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8]。
角色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即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身份,并根据人们对角色的理解、期望和要求以及对社会起作用的有关群体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角色冲突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时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3、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高校辅导员扮演着行为规范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基层事务执行者、组织协调者、学生团队领导者、学生工作一线负责者、心理健康维护者、学生日常生活关心者和指导者等等多重角色。
虽然我国在各种规范性文件中屡次明确了高校辅导员“以德育为本职工作”,但在现实中却往往将辅导员当作“最好用、最多用而又最不重要的岗位”来看待,辅导员实际上扮演了“保姆”和“打杂工”的角色,所有部门都能管理或者调动辅导员。扮演角色过多使得高校辅导员时间不多、精力不够,自然没有能力潜心从事学生德育工作。
在现实中,高校辅导员被规定成了学校的打杂工,还担负着基层执行者的角色,他们要执行学工处的任何规定,要做好分院党委布置的所有工作,要配合学校团委开展的活动等等。而且,在现实中,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角色之一。辅导员手机要24小时开机,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放假期间的所有行为负责,指导和规范学生的一切行为。
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各部门以及学生都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全方位的。但是这种矛盾必然导致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问题,使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尽在应付各种指派、执行各种命令的过程中,德育工作、引领三观往往难以落实。
在现有体制下,高校辅导员受学校学工处、校团委等校级相关部门的同时,也受院党委的多重领导。各级对辅导员的期望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当校院两级领导对辅导员工作提出长期或短期的不同要求时,哪一层都不能拒绝,辅导员常常不知所措,可能会两个都不敢得罪,做来做去却把两个都得罪了。
辅导员是学校事务的执行者,学校很多关于学生的工作最终要由辅导员来落实和执行。如,遇到学费和住宿费的事与财务处沟通,学生就业方面的事与就业指导中心沟通、学生喝酒打架引起纠纷要与保安处沟通、奖助学金的事与奖助学金管理中心沟通、社团活动的事与团委沟通、请销假时与各班班主任沟通等等。这决定了学校诸多“相关部门”都要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规范或指导,不同部门的不同期望所引发的辅导员角色冲突在所难免。
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是明确的,因此他们也非常明确的期望辅导员把与本部门相关的工作做好。当多个部门的“明确要求”同时指向辅导员的时候,辅导员的工作就“十分不明确”了。到底听哪个部门的,哪个先做哪个后做,难以兼顾,工作很难做得“好”,有时候难免出现为了应付而做工作。
还有,由于辅导员身处“一线基层”位置,来自校院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们的不同期望都指向他们。这些校内不同群体对辅导员的差异性期望和评价标准往往让辅导员难以兼顾得当,特别是当学校与学生之间出现立场对立时,会使辅导员感到为难、困惑甚至不满。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学校及各部门要求辅导员贯彻执行的所有任务与命令,都是与符合学生管理和指导有益的,相关部门的安排有时候也有不科学、不合理的一面。例如,学校为了搞一次活动,特意让辅导员安排部分学生前去当作观众,而学院和任课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按时上课。这时,学校、学院和任课老师各自的批评指向都倾斜到辅导员的身上。这样一来,辅导员被夹在多层中间,而且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在降低,原来听辅导员指示的学生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更加不服从管理。
辅导员夹在中间无所适从,对学生的质疑难以解释,在领导面前不能抱怨,仍然要工作于学校与学生之间,既不能违背领导的意愿致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又不好违背学生的意见导致学生有怨言。这会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情绪。
高校辅导员所处的“一线基层”位置,使得他们承担了来自诸多部门所指派的繁多而重要的责任,但与此不协调的是,辅导员工作不仅没有因此而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反而被认为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打杂差事,是什么人都能干的、给各部门跑腿的活儿。这样久而久之,能做任课教师的尽量不想当辅导员,当上辅导员的能转岗就转岗。就辅导员个人而言,这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评价,成为高校为他们辛勤工作所构筑起的不和谐的现实环境。在这种氛围之下,对辅导员岗位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角色冲突就难以避免。
4、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角色定位不准确。高校辅导员处于基层一线工作者,工作在校、院、系等各级相关领导与学生中间,扮演着多重角色,所以导致辅导员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他们承担着太多的工作,辅导员经常把自己形容成“打杂工”。在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每天的工作中,他们都穿梭在人群中,走路频率快,有时甚至小跑去解决学生事务,很少人能静下来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成为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大部分辅导员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认可,经常抱怨其琐碎,更有甚者觉得这份工作经常得不到重视,低人一等,难以把握自己的角色,许多辅导员问自己“我为学校做了什么”、“我的出路在哪”,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安心,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归属感,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就是定位不清造成的。
第二,职业认同感低。辅导员没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刚入职时所有的追求和努力都是在领导引领下,在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调查显示,大部分辅导员认为他们不受“重视”,有的专业课老师甚至把课堂出勤率不高跟辅导员工作的认真度结合到一起,在学校里,很少组织辅导员的培训,这样一群人在校园里被忽视,不被视为教师,认为谁都能从事这一职业,他们少了其他授课老师的晋级、评先,没有科研成果,只有身边的一群学生们是他们的财富。专业教师可以由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升级,可以有自己专属的课题,科研成果,而辅导员兢兢业业干到最后依旧是名老辅导员,最后的优势就是带过多少届的学生,与科研、教学相比较,学生良知的培养、人格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评价体系,很难在社会中得到相应的认可,这往往会给辅导员心灵造成沉重的伤害。
第三,薪酬与付出不成正比。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辅导员的手机几乎是24小时开机的状态,白天办公室学生不断,课间电话连串,周末晚上还得组织参加各项学生活动,很少有个人空间,辅导员会认为他们把自己全部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学校,而相反除了每个月少之又少的工资,几乎没有任何收入。他们高强度付出与低回报不成正比,导致其心理失衡和队伍人才流失的加速。
第四,各种压力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刚开始入职的辅导员满腔热情,但时间一长,那些热情被琐碎无边的日常工作所取代,工作强度高,长期保持着身心疲惫的状态。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人们第一时间都会想起辅导员,工作范围宽泛,负担过重。有时候多个职能部门同时下发文件,任何都很着急,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要争取按时完成各项紧急任务。
5、高校辅导员角色调适对策与建议
第一,满足辅导员的基本需求。比如提供合理的薪酬、住房等待遇。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年轻人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岗位,高校辅导员岗成为他们先就业的渠道。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保障辅导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树立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事实上,很多从事辅导员工作进入高校的人员,都以辅导员工作为平台,从辅导员岗位跳入行政岗位或教师岗位。很多辅导员在思想上并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打算,因此建议国家和高校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树立能够满足辅导员的基本需求的体系。
第二,考虑辅导员的实际问题。从辅导员的实际问题出发,从各方面为辅导员考虑,使他们最终能够从情感和物质条件上都积极愿意做好辅导员的工作。当前辅导员队伍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较多,多为硕士研究生,住房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等各种现实问题急需解决。与高校其他人员相比,辅导员是高校中的低收入人群,年轻辅导员的生活存在问题,也降低了辅导员对于这项事业的热爱度,这样还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例如有的辅导员开始追求本职工作之外的额外收入,在社会兼职来获得额外收入。因此,是否解决好辅导员的基本生活问题,这是关系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问题。要解决好辅导员的实际困难,免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使辅导员能够安必踏实地工作。
第三,关注辅导员的价值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都有对自己工作的基本期望。要关注辅导员的职称评聘和职级晋升。高校管理者应该关注辅导员的期待,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鼓励辅导员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高校的发展相结合,为高校的辅导员提供学习、交流、发展的机会,为高校辅导员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发展的平台,使辅导员感受到自己与学校发展紧密连接,使辅导员受到激励和感染。
第四,明确辅导员在各项工作中的职责边际,让辅导员有更多的职业认同。高校辅导员应该获得职业的尊重,其价值应被认可,要营造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氛围。首先,与专业任课教师一样重要,让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体会到要感恩辅导员在自己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在高校内部管理中认同辅导员的工作,把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看待。再次,让社会和家长尊重辅导员的辛勤付出。要纠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态度,与专任教师一视同仁。从学生、社会、家长、高校各个方面都对辅导员的事业产生认同,辅导员自身也对辅导员职业产生认同,产生强烈的职业价值感和归属感,这将有利于高校和谐社会的构建,符合实现教育平等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钮航.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背景下的职业枯竭现象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 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11月14清华大学功勋校长蒋南翔提倡"又红又专"办学方针http://gaokao.eol.cn/gxph_2922/20131114/t20131114_1039583_2.shtml).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9.
[5]李雪,王素丹,闫凯.浅谈当代高校兼职辅导员管理模式的可行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11-12.
[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1-223;298-298;381-383;402-404;493-493.
[7]王小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庞丽娟.社会学概论新编(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