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把握历史教学特点,落实新课改要求

把握历史教学特点,落实新课改要求

作 者:谢世锋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 341400)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实现让学生既要掌握大量信息,又要发展学科能力的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到底如何定位呢?为此,我在近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默写,复习旧知
大部分老师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时喜欢用提问的方式,诚然,这种方式能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检查反映出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但是,我们的学生存在更为严重的现象是“眼高手低”,能说出来不一定能写出来,甚至错字连篇。将“共和制”写成“共同制”,将“三权分立”写成“三权分离”等。而阅卷对文科的书写要求很高,所以采用默写的方式既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增强学生的规范答题意识和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二、紧扣课标,抓住重点
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就课堂教学而言,最重要的紧扣课标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围绕课标教学,不做无用功,这就要看教师对课标的理解程度,这也是教师作为主导作用的体现。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单元课标写到:“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通过对课标的解读,可知要求学生掌握的是1918——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国的形势,其实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并非都要求学生将两大政策掌握得面面俱到。经过老师的准确分析课标要求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思想修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素质三个方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情操、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历史教学工作,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形象语言的使用、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教师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像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使教学过程充满感情色彩,效果就大不一样。如教授《唐朝的对外交往》一章“晁衡与鉴真”时,我就选用了李白的《哭晁卿衡》一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短短几句,不但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展示了中日两国人民真挚友好的感情。而关于鉴真东渡,学生在小学学过,我就首先启发学生回忆,然后作生动的描述,这样人物呼之欲出,形象感人,亲切自然,同时又寓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四、新颖教学方式的设计
历史教学应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各纲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竞赛式等各种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取到着令人可喜的效果。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以前,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气氛僵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上《唐朝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先让学生看教科书,再分组讨论,然后分别上台扮演角色。整整一节课,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是一节课。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五、课堂训练,当堂巩固
练习是学习历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已学历史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观察、解释、评价历史及其相关问题,进而走进、体验与感悟历史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历史课堂训练的作用,它不仅是为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应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基本史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做少量的课堂小练习,形成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容量大,紧抓教学中心,有利于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练习最好以选择题为主,做到少而精,设计的练习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尽量采用有新颖的、贴近生活的材料,以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由于高中学生的主要兴趣和需求在于理性思维,其独立、批判和表现意识强,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特点,多给学生设置学习“障碍”,造成其迎接挑战、不断探究的主动心态,使课堂训练成为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发挥课堂训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导向功能,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培养兴趣,学生“乐学”
要想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教师除了认真教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外,还必须在教学中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变自己的常规教学方法及模式,让学生始终感觉到有一种新鲜感,并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组织默写、朗诵、阅读、征文和唱革命歌曲等比赛,使学生尽可能地多使用历史,在应用中尝到乐趣。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师生间感情的培养。
兴趣是历史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它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学生一旦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并且会兴致勃勃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把握历史教学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才能设计好教学,才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战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