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标下,我们要积极落实课程理念,把新课标的理念融会贯通,才能避免在体育公开课活动,不做样子,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从而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体育公开;误区;对策
短短几年的体育课程改革,不仅引进了现代教学思想,取得了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在将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上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困惑与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参加了多次公开课活动,通过分析、对比、反思、调研,归纳出以下几点建议,但愿能给同行一点启示。
一、教学设计中的常见误区——把体育课当成“表演课”
这样的场景是否我们的体育教师也似曾相识,当某教师接到体育公开课的任务后,首先想到的是利用什么游戏来上课,选定了上课时活跃课堂气氛的游戏后,再把和游戏相匹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逐个列出组合成一堂完整的课。一眼看来也未尝不可,可事实上这样的思维顺序恰恰违背了体育新课改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目标统领教材”。一堂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课,只能让人觉得停留在形式上,做做样子,摆花架子,使人有做表面文章的感觉,缺乏体育与健康课的真正内涵。
对策:转变教学思维方式,根据目标找教材
教师要坚决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一些不良的思维习惯,重教学内容和手段轻教学目标的思想已和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上展示课前制定符合教学对象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师要了解教学对象的情况,制定出展示课上学生通过学习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再去选择能达到其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比如:在公开课的前一课教师上的是篮球原地运球,且学生掌握情况良好,那么,这堂可以在原地运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技能目标定为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学会篮球行进间运球中某项分解技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制定教师可以根据前几堂课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状况或合作意识来确定这堂课重点解决的方向。
教学目标制定完成以后,就像大树有了树干,在强有力的树干的支撑下,去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堂课肯定会开枝散叶,结出累累硕果。
二、课堂教学定位中的常见误区——把体育课上成“器材展示课”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展示课,在一节课上老师不遗余力,动用10种以上的器材(含辅助器材)上课,器材使用率之低,令人可惜。因此,我们呼唤“一物多用”,“一材多用”把展示课的真实性还给体育教师,把实用性体现在课堂上。
对策:(1)一物多用
一物多用,根据器材的特点确定其多种用途,是解决器材利用率的好办法。例如: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绳投掷,踩龙尾等;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物等;此外,还可以用生活用品代替器材。例如书包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上衣、手绢,可以用作标志物、传递物等。
(2)筛选教材
学校体育教学经过了八十年的发展应该说有丰富的内容可以供选择,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旧的教材进行深刻的反思,可以发现教材本身不具有陈旧性,关键的问题产生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如跳远,从教材本身来看,跳远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技能和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但是,把跳远教材竞技化以后,从蹲踞式教到挺身式,甚至走步式,从助跑、起跳到腾空、落地,已经全面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际中,跳远实际上就是跳跃一定宽度的障碍的一种技能,是人们在紧急状况下求生能力的表现,那么,如何把跳远教材选入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钻研。
三、教学内容开发中常见的误区——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
由于《课标》中学习内容的表述不够明确,使一些体育教师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产生了错位,致使出现了“休闲”,“娱乐”和“兴趣第一”的倾向。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主要就是看学生是否玩得痛快。因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对学生意志的培养。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对策:(1)认识“兴趣”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围着学生的“兴趣”转,一切由着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来,而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和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责任感教育和运动兴趣的培养。对于那些锻炼价值高而娱乐性差的内容,以通过组织教法的改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弃之不用。我们应该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重点放到组织教法的改革上来,决不能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
(2)认识“技能”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开展兴趣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主题自觉教学,要考虑正确技术动作的学和练,而热热闹闹没有基本正确技能形成的体育课不是好课,不要再步入这个误区。在新课标下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落实课程理念,关注差异,进行技能学习目标分层,开展分层教学,进而,提高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达成运动技能目标。要保证一定的时间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落实技能学习的时间,并合理的将体育课延伸。
总之,我们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敢于探索才能把新课标的理念融会贯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困惑与尴尬也会随之迎刃而解。让我们共同实践,共同反思,一起更好地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