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白”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另一类艺术,由于其不仅仅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新架构,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二次引导,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留白”成为众多小学数学教师所研究的内容。本文笔者就分析一些自己关于“留白”的认识和运用,希望能对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留白
论语中说道:学而不思则罔。先学而后思,思而再学,这就是留白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留出空余时间,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必不可少,只有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索,才不会让课堂变成教师单纯讲授的平台,减少数学学习的枯燥和乏味。
1、教学组织中的思考“留白”
就人类的认识规律而言,适时留出思考的空白时间,学生的记忆受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容易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能获得结论性成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白,引导他们将所学内容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平移和旋转后,教师先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再让他们站起来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上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静静地想一想,既留给学生思考和想像的空间,便于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诠释和再次解读,又培养了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留白”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有两种,为即时性评价和延迟性评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使用即时性评价,而课程改革则提倡延迟性评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交替使用即时性评价和延迟性评价,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内化新授知识后,在自我的不断否定中,逐步实现学习的目标。
如,求长、宽、高分别是5cm、5cm、10cm的长方体表面积时,有的学生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列出(5×5+5×10+10×5)×2的算式;有的学生则根据“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和“有4个面的面积是一样”的信息,列出5×10×4+5×5×2的算式。这两种方法都算出结果是250,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以及结果,准备讲解下一题时,有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话音刚落,不少学生笑了起来,教师顺势问一男生为什么笑。这个男生站起来说:“她把题目的意思弄错了,题目要求的是表面积,而她求的是长方体的体积。”那位女生听后涨红了脸,大声争辩道:“我没弄错!”于是教师问她:“那你能把想法和大家说说吗?”“行!”这位女生上台在黑板画图后,边指图边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是5×10,可以看成是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就是5×5×10。”“哦,原来她是将侧面转化成底面积,这样列式有新意,请把掌声送给这位富有创造性想法的同学!”教师说完带头鼓起掌来,随机便问道:“同学们,那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可以以此方法来求解表面积呢?”如此的留白,既富有乐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教师适当给予学生留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为,学生的每一次灵感闪现都可能成为一颗“课堂的原子弹”,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惊喜。
3、提炼知识时的反思“留白”
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来自学生思维中的各种信息,让其成为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资源,并留给学生反思的时空,使学生不断深化所学知识。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然后轻轻拉动使其变成平行四边形,继续拉动时,学生齐声说“越来越矮”。这时,教师停止操作,问道:“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们猜猜,周长有没有变?”
生1:周长变了,因为形状变了。
生2:周长变得越来越长。
生3:周长变得越来越短。
生4:周长没变。虽然形状变了,但不管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都是由这四根木条围起来的,所以周长没变。
师:有道理吗?(学生都点头称是)那面积变了吗?(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陷入沉思)
生5:没变,因为周长没变,所以面积也没变。
生6:面积变了。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在拉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高逐渐变小,所以面积也在不断变小。
师: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同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捕捉有用信息,调整自己的思维,不断进行反思……
如此留白,既能提炼教学中的知识点,也能留给学生反思的空间。强大的认知需求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也正是这种探究的意识犹如教学中的“催化剂”,促进学生反思,不断的从知识中寻找问题,在问题中提炼知识,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
总之,给我们数学课堂多一些精心的“留白”,就是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更从容地实践、探索、对话、互动,让师生在寻找、解读和填补留白的过程中敞开心扉,互相启发激励、拓展思维。因为,当教学承载更多的生活、情感和智慧时,我们的课堂必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郑姝,陈玲,陈美玲.基于1:1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3):89-95.
[2] 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