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作 者:邱晓春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226010)

摘   要: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方式而言的另类学习方式。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状、途经及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对策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过程。”[1]“是教育工作者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2]这种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关探究学习认知、态度意识及行为能力状况的调查,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学习基本情况,并对如何进一步实施开展探究学习的对策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当前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在研究课、观摩课、竞赛课等教学活动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但从整体上看,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教学缺乏科学性,指导不到位。许多教师在研究课、观摩课、竞赛课等教学活动中重探究性学习,轻接受式学习,甚至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没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或者探究性学习活动少的课,就不是好课,甚至是不合格的课”,“采用接受式学习的课,学生学得再好,也不算好课,甚至是不合格的课”。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中,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有的课甚至放任自流,课堂上最宝贵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想探究哪里就探究哪里?想怎么探究就怎么探究?结果是该学习的知识没学到,该训练的技能没训练,该掌握的方法没掌握,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致使探究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中出现“重过程”的偏解。一些不完整的、片面的、极端的认识,使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只重视探究的过程,不重视探究的结果的一种学习。其实,任何探究活动都离不开先前探究活动的结果,先前活动得出的结论是后期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先前活动所验证的理论,是指导后期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工具,它支配着后期的探究活动。若没有先前研究的理论作支撑,后期的研究将失去研究的根基,科学的研究将不会得到发展,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也无从谈起。因此,真正的探究性学习是既重视探究的过程又重视探究的结果,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缺乏探究学习的意识、兴趣、习惯、方法和技能,因而学生对探究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参与意识。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设置了许多理念和很新很好的内容,强调教师要转变观念,运用新的探究性教学、教学互动:强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参与社会实践、转变学习方式等,但问题是课时不够,教师跟不上,资源条件不具备。学生在校时间有限,除了完成各科课后作业外,基本上没时间再从事其他探究性学习活动。同时,高中教育太注重升学率,在严格的管理、太多的作业、频繁的考试下,要完全实施新课程改革显得非常困难。
(三) 探究过程存在的问题
不论低、中、高年级,探究性学习要求大体相同、形式基本一致。一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成果——教师评价”的模式进行,忽视学生知识水平,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忽视学生心理需求,缺乏循序渐进性。有的教师脱离语文学科特点,脱离教学目标,脱离教材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语文学习规律,随意设计探究问题,采用中看不中用的探究方式,把学生语言文字训练落不在实处,语文能力训练被抛在脑后,缺乏实效性。
(四)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方面有些缺失。首先。小学与往年教参每册的每个模块都有学生对教学评价建议,但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教师几乎没有做过一次这样的问卷调查.更谈不上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袋的评价。更多的评价来自于教师以下的记录:学生听写生字的情况及修正、学生背诵课文情况和每学期的月考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这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模式只会使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课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无法落到实处.因为他们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最后的评价还是看学生各科成绩的总分及年级排名,延伸对这个分数的诠释就是学生能考上重点还是普通中学。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 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策略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与建议:
(一)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强调自主研究意识的新的学习方式。核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并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强化过程的参与与学习的选择。由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后组织及开展探究性学习,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由过去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我们高师附小构建“大生课堂”的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先学生疑、合作生慧、展示生情、提升生行。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充分合作、自由交流、归纳总结的机会和时间.教师重在启发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探索精神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依据学生实际在实践教学中形成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让教师变传授为指导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课题的讨论,教学由过去的“听我说”的“一言堂”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商量的“群言堂”。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其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得以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创设思维情景。在教学中精心设疑、激动、质疑,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兴趣,提出他们真正想要指导和解决的问题,吸引学生大胆探索,自己来析疑、释疑,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实践自己答疑的本领。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成为促进者。
(三)让空间变封闭为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 从书本到书本, 从书本到作业, 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学习态势, 学生是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的。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 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环境语文、街道标语、广告、影视传播及人际语言交流等。如带领学生到街头搜集广告牌上的错别字、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网上留言等。
(四)让形式变单一为多样
一方面是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必要时, 教师给学生开出较详细的查阅书目,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探究的感觉, 尝到探究的喜悦, 让学生明白探究不仅要动手, 更重要的是要动脑。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应建立合作学习形式, 目的是便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 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探究学习中, 既可以是两人互助, 也可以是四人互助。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 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 语文探究性学习形式还有很多, 如社会调查、专题采访等。
(五)让评价机制
探究性学习要求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教材。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对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评价,对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评价及对学生的评价。对探究性学习过程的评价既关心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因为探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譬如听、说、读、写的学习方式、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等。为此,就各个学习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建立学习过程记录表和阶段成果档案袋。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评价方式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其相应的条件,任何一种单一的方式都不能全面地反映探究性学习的整体情况,只有将这些方式结合起来,弥补单一形式带来的局限,才能做到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29.
[2] 陆璟.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26-28
作者简介
邱晓春,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