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对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问题的思考

对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问题的思考

作 者:陈少杏 (广东工业大学财务处 510006)

摘   要:做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是高校实施内部控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内涵和意义出发,分析高校在基础性评价工作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效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具体措施,推进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 

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的历史时期,高校出现了运行效率低下、腐败事件时有发生的现象,说明高校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已经刻不容缓。2014年,财政部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确保高校安全运行提供了框架指引和借鉴。2016年6月24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通知》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指明了具体工作计划,有利于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一、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内涵和意义
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指高校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之前,或在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一方面,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使高校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旨在发现高校现有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高校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
二、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基本原则
高校必须坚持全面性、重要性、问题导向性和适应性原则做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全面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贯穿于高校的各个层次,确保对学校层面种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综合反映学校的内部控制基础水平;重要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问题导向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针对学校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明确学校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适应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采用以学校基本事实作为主要依据的客观性指标进行评价。
三、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高校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或书记为组长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指定牵头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同时大力开展内部控制的专题培训,提高广大教职工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推动内部控制基础性工作的开展。
(二)对照指标,客观评价
高校必须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依据,对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同时根据自身性质及业务特点,增加其他与本校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评价指标,作为补充评价指标,以达到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效果。
(三)强化监督,以评促建
高校必须加强对本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对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评价结果不真实的单位和个人,由学校监察部门追究其责任。同时,高校必须重视评价结果的利用,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四、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宣传不力,内控意识淡薄
由于对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良好效果的宣传不到位,高校领导层面对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各部门教职工对该工作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人员甚至有抵触情绪。
(二)职责不明确,评价工作推动乏力
目前高校没有设立专门机构或岗位统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及评价工作,相关工作或者指定财务处、或者指定审计处加以落实,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难以有效推进、持续展开。
(三)缺乏第三方评价,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
由于学校尚未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相关工作进行评价,还未形成外部评价机制,因而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公允性。
(四)评价结果缺乏运用,评价流于形式
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能有效促进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但由于高校缺乏对评价结果进一步运用的措施,高校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效果。
五、有效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和高校应该加大对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让社会、高校领导、广大教职工认识到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上率下行,齐心协力推进该项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内部控制专题培训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及评价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有效开展这项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专业机构对高校进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和要点、关键风险点和环节设置、评价体系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和开展评价工作方式方法等等。
(三)加强外部机构的评价
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除了内部评价,还需加强外部专业机构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允,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
(四)建立多方位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一方面利用内部审计和监察部门对学校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科学而客观地评价学校内控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另一方面,利用外部审计或监督部门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查找内控体系的缺陷和问题,使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到更加有效的监督。
(五)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价结果的利用与否,可以影响到高校是否会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只有合理利用评价结果,才能真正促进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
五、结论
随着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展开,内部控制观念将进一步深入人心,从而促进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定期科学客观地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为提高教育经费利用率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高校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财会[2012]21号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S].财会[2015]24号
[2]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S].财会[2016]11号
作者简介
陈少杏(1969年6月),女,汉族,广东省广州市人,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 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