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休闲类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设置研究——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

休闲类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设置研究——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

作 者:刘小芳 涂彦峰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6)

引言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作为江西省一所专门培养外语外贸类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开设休闲体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业余爱好与良好生活习惯,拓宽学生就业领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研究结果分析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场所,毕业后大多数学生都将进入生产一线的岗位上,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身体放松身心的体育锻炼方法,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重点在于结合高职教育的课程现状和特点提出体育课程体系的发展对策,并且分别从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资源、课程评价、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情况这四个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1当前体育课程开设形式
一年级学生主要开展基础体育教学。基础体育课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该形式的教学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多是三大球、田径和武术这样的传统体育项目,目前体育院校培养的体育教学人才也都集中在这些项目上,基础体育课这种教学形式的优势体现在既可以节省部分教师资源,又可以使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持续的发展上。选项体育课是根据学生的特长或兴趣,以某类身体练习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自身能够进行科学的锻炼,培养其兴趣养成“终身体育”思想,以及对体质与健康的自我评价能力的课程形式。
1.2休闲类体育课程设置
目前,我院在二年级开展选修体育课程。因此,本课题研究将休闲类体育课程设置针对二年级选修体育课程中开展。
体育教学改革开展运动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20.7%、21.3%、26.3%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健美操、形体舞蹈、体育舞蹈等项目。4.7%、3.7%、4.3%、4.7%的学生分别选择了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课程,选择武术的学生占到了5%,羽毛球课程的同学占到了9.4%。选择了健美操、形体舞蹈、体育舞蹈累的课程的学生超过了65%,我院是以文科类学生为主,女生占据绝大多数人,以便塑造苗条的体型,展现美的价值。由于羽毛球的大众化,不受场地的制约,得到9.4%的学生喜爱。其他许多课程的人数均没有超过5%,说明球类课程没有收到我校学生喜爱。
1.3课程组织实施
课程组织实施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形式,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其运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果。调查过程发现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中,各个院校均以自然班教学形式为主,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学安排,教师实施起来也稳定有序,按性别、运动水平、学习兴趣分班或分组的组织形式只有少数院校在使用;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全部实施起来,组织过程中重统一性、轻差异性,较少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对制约休闲体育课程组织实施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课程学时少,体育教师普遍认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学安排中均采取双周理论课教学与双周实训课教学交替进行,体育课程在每学期在只占到学生学习总时数的一半;其次是场地器材有限和师资力量匮乏,占到80%和60%;不易实施和缺乏重视与支持的因素相对而言较低一些,分别50%和40%。以上观点说明了高职院校如果要提高体育课程组织实施的效率,首先需要解决课程教学学时少的问题,在不影响院校学期总安排的要求下,充分利用好课外业余时间来完善课程的实施;其次要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增强教师“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三自主”教学,完善提高课程组织实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通过调查发现:“学习运动技能”与“增强体质”在实际的具体情况中已经不再作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最初目的,而“应对考试获得学分”取代了强身健体和掌握运动技能成为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首要目的,有1090名学生选择“应对考试获得学分”,占到总人数的90.8%;其次是“增强体质”和“提高自己喜爱项目运动水平”,分别占总人数的82.3%和69.2%;将“学习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程学习目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65.8%,在本次调查结果中仅排名第四。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参与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锻炼放松自己的身心、结交更多的朋友、表现自我,分别占据总人数的47.7%、36.3%和30.6%。当今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岗位在要求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已将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作为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标准,在这种就业形势下,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在工作中的职业岗位竞争力。在调查中发现,有36.3%的学生选择了通过上体育课以达到“与同学交往”的目的,说明体育课在教会学生娱乐休闲,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学生也逐渐认识到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只是我们在具体的实施中并没有对学生做到很好的引导,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产生不全面的认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目的现状也表达了相应的观点,多数教师认为体育课程的学习目的应该是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去掌握一些实用的锻炼方法,在放松身心的过程中学生自身能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会欣赏体育比赛,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但重视学生健康能力的提高,而且更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G],北京,教育部,2014.
[2]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246
[3]陈立农,黄晓春,2008年广州国际休闲体育研讨会评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3):9
[4]罗林,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休闲体育方向的设想,[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