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体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现场反响很好,学生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了听课老师。课后,我收到了许多老师的提问:“你的教学课件让课堂精彩纷呈!可农村小学没有多媒体设施,文本情境不能再现,农村娃难以置身文本,课堂教学又怎能精彩?”
这个问题的提出既肯定了多媒体在小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点出了当今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同时也给了我一个很强的暗示:你的课堂精彩来自于多媒体的运用,而没有多媒体辅助的农村课堂永远与精彩无缘。其实,让孩子入情入境地研读文本,感悟形象,课件只是手段。我认为,让课件“下课”后的农村小语课堂也能呈现无限精彩,但要做到一品,二补,三言。
一品——品析词句,触摸形象。
词句是组成文本的最基础的元素,它承载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意境、主题,也是勾画文中人物的最有力的载体。抓住了关键词句的学习,才是语文的本位学习,才能真正地走进作者,贴近文中人物,触摸人物情怀。
拿《大禹治水》一课来说,本文的第一自然段讲的是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可是如今的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社会,洪水对他们来说距离太远。于是,我借助一个洪水视频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感受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学生们马上就体会到了,庄稼颗粒不收,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不可否认,洪水视频的出示节省了时间,直观形象地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但我们不妨思考,这样的情境创设给孩子带来了什么?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品析,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是语文课吗?
怎样才能即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又能把学生带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呢?那就是抓本段的描写洪水的关键词语、句子。具体设计如下:
学生自读第一段。
师:通过你的读,你觉得这是场怎样的洪水?
生:很大。
生:很可怕。
生:很无情。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或句子背后看到的?
生:“滔滔”
生:我从“滔滔”这个词读出了洪水的声音很大,洪水一定很大。
师:你懂得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了不起。还从哪里读出了滔滔的洪水?
生:我还从“淹没”和“冲到”两个词读出了洪水很大,很凶猛,它无情的将庄稼淹没,将房屋冲到。
师:你能通过你的读书声让同学们都感受到洪水的大,凶猛,无情吗?
生读
师:你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激情范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农田被淹没,房屋被冲毁。
生:我看到男女老少都在逃难。
师:是啊,凶猛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信爬上高山,钻进山洞,过着野兽般的生活,这就是“无家可归”。
本段的教学没用洪水视频,但是借助词语一样把学生带入了那个多灾多难的久远时代,把他们带到了无家可归的老百姓身边,带他们设身处地体会洪水的凶猛、无情。从孩子真情的诉说以及他们亲临其境般的朗读,有谁能说他们没有进入情境,没有进入文本,没有读懂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没有多媒体的牵线搭台,品读词句走进文本,真正达到了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对话,
二补——补白文本,拓展想象。
为了让孩子感悟和体验文中禹为了百姓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补充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素材,有动画视频当然好,但我更赞同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给课文补白,拓展学生想象。具体设计如下:
学生理解了本段中的几个数字的意思后。
师:是啊,十三年啊,禹对亲人又何曾不牵肠挂肚。一天禹治水路过家门,看到了正在推碾的妻子,他多想进门安慰为整个家操劳的妻子,可是他想到了——
生: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最重要的事情是治水,为老百姓造福,老百姓比妻子更需要他。
师:禹立马挥鞭赶往治水现场。转眼又过了几年当禹再次经过家门时,看到了从未谋面的儿子,多想伸手去抱抱可爱的孩子,可是远方又传来了——
生:远方又传来了洪水泛滥的坏消息。
师:他再次挥泪离去。几年后当他第三次经过家门时,看到了年迈的老母亲,禹不仅泪如雨下,多想进门略表孝心,可他想到——
生:洪水一天不治好,就会有无数的母亲失去儿子,有无数的儿子失去母亲。
(掌声)
师:孩子,你说出了禹的心里话呀。禹的儿子十三岁了,却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样子,有一天终于忍不住了,跑到妈妈面前问——
生:妈妈,爸爸长得什么样子啊?
生:爸爸什么样子啊?我想死他了。
师:妈妈说什么?
生:宝贝,治水很多年了,我也忘了什么样子了?
生: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
生:爸爸在为民造福呢。
师:妈妈摸着儿子的头说:“孩子,你有爸爸,在外治水。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禹不想看看儿子吗?
生齐:想——
师:他舍小家顾——
生:大家
师:三过家门——
生:而不入
师:谁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生读
(此时师生眼中满含泪水)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广为流传,但文中只一句话带过。在备课时我就想,怎样使禹的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在孩子头脑中鲜活起来,仅仅靠课文中简单的几句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在此处把文章读厚,这就是所谓的给文章补白。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为饵,诱发孩子的想象力,延伸故事情境,实现学生与文本主人公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补白的故事情境中忘记自我,被禹大公无私、为民造福的精神所感动。课堂上,孩子们动情地讲述着禹对百姓的担心,声音哽咽地诉说着对亲人的愧疚……这哪是在课堂上,哪是一个个二年级的孩子,分明就是四千年前那个舍小家顾大家的禹啊!正是这样的补白设计,让孩子读懂了人物的内心,达到了与文本主人公心灵的碰撞。
农村小语课堂没有多媒体的辅助,但是我们还有教材,有文本,有更加广阔的大自然,这些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提供了更广袤的资源平台。与这些相比,课件是否会显得渺小而狭窄?不要让课件左右了课堂,有时候要敢于让课件“下课”。课堂上引领学生用心去挖掘教材,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课下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我们“大语文教学”的美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