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德育”观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尤为复杂。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已成为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头等重要问题。在语文的教学中,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已成为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之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社会责任;德育
“教之道,德为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其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将育人寓于学文中,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受应试教育影响而轻德育
不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问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考试分数仍在主宰着小学的教学,升学率依然是衡量一些小学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虽然我们都知道德育的重要性,但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不惜以牺牲或削弱德育为代价来开展智育工作。
2.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
这样就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深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确立课文的德育目标,是进行德育渗透重要一步。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此,学期的开始就要大体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这学期的德育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以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也要深钻教材,从不同角度挖掘德育内容,确定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达到的德育目的,然后融入到教学环节中。
3.在思想认识上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重视不够
大部分学校德育以说教为主,缺乏德育实践。只是应付,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只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说教代替德育实践或把德育实践当成说教,不重视或根本没有教会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一旦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他们会成为怎样的人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一)以课文为抓手,挖掘德育内涵。
以课文为抓手,挖掘德育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学为主,德育为辅;研透教材,适时切入;研究学生,深化德育[2]。
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铸造学生美好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翻开课本,表现优秀人文精神的篇章比比皆是,阅读这些文章,犹如欣赏一道道瑰丽独特的风景,课文内容涉及人生、社会、自然诸方面,跨越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传统与现代、伟人与凡人、个人与世界。
(二)向课外延伸,拓展阅读空间,汲取德育精华
可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并选择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三)语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联系生活的原则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还须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有针对性。[3]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具体、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二)把握时机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还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教育契机,掌握好分寸,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一阵子,我批阅周记时发现,班上有一些学生由正常反映同学的问题变为互相攻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中,选择了《学会善待他人》这个话题,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事例及名言警句,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
结语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予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http://www.cetin.net.cn/cetin2/servlet/cetin/action/HtmlDocumentAction?baseid=1&docno=76316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b052d0100jnto.html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理念及其启示——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第5期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