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多感官教学法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的实践途径

多感官教学法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的实践途径

作 者:严天筱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幼儿园 317500)

摘   要:幼儿阶段是幼儿自主活动中的感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促进幼儿自主活动中的感知的大好时机。多感官教学法能够调动幼儿综合感知与体验的能力,大力发展幼儿的自主活动中的感知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义。针对此种情况,在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归纳多感官教学法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的实践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主活动;幼儿;多感官教学法

在自主活动中,幼儿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能对学习活动进行事先考虑,如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实施计划,并能对自己的原有知识进行提取和应用。然而,自主活动能力不能由教师机械地灌输到幼儿头脑中,而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积极地具有一定方向性和程序化的学习活动,才能获得。多感官教学法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过程,是通过调动幼儿手、眼、口、耳等多器官进行综合的感觉或体验,实现其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其实幼儿依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自发地与环境、材料交互作用并主动探索,反映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感知使幼儿的行为和思维表现出积极性及创造性。通过多感官的交互作用,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力,开发他们的头脑潜能,激发其情感热情,帮助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评价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策略的有效性及学习进展的程度做相应的调整。
一、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幼儿自身兴趣
运用多感官教学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进行多感官参与,教会幼儿综合如何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训练幼儿掌握阅读方法、思维方法和练习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比较、分析、归纳、综合,从而形成一定的自主活动中的感知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活动中的感知能力之后,幼儿通过自主活动中的感知就会有一定的收获,从而提升其自主活动中的感知的兴趣。同时兴趣要用成功感来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幼儿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即及时反馈,使幼儿享受到感知的欢乐,得到感知的鼓舞。具体来看,第一,教师要根据幼儿个性差异善于降低起点,引导其体味生成过程的成就感,培养其自主探索意识。第二,要因材施教。通过个别辅导,使学习好的幼儿“吃得饱”,较差的幼儿“吃得了”,使不同的幼儿感到越“吃”越有味道,给他们都带来满足和欢乐。第三,教师应当把教学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 、运用。例如笔者创设了“我爱我家”的自主活动内容,孩子将自己的作品呈现 :我家的故事,我的新房子、我们的社区等,根据主题的变化,季节的变化,不断增添更新的内容,环境与幼儿真正融合,孩子们欣赏着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的故事,洋溢着自豪和幸福的笑容,环境与孩子互动着交流着。因此,墙面的环境不仅美化了幼儿的生活,而且变成了会说话,会讲故事的墙,是孩子们赋予它生命与活力。教师在墙上布置春天的场景,幼儿就画春天的景色,制作春天的花草树木;随着季节的变化,墙上画菊花,制作梅花,在墙上拼一拼、连一连互相评论。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开发,小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体现了让墙面说话环境育人的教育目标,使幼儿园成为儿童的乐园。
二、注重主体参与,强化幼儿感知活力
自主活动中的感知是幼儿主动获取新知识以及主动掌握、通用知识的过程,是幼儿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幼儿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是自主活动中的感知的基本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全体幼儿参与,给每个幼儿提供参与的机会,给每个幼儿以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幼儿能因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满足幼儿的表现欲、发展欲,激发幼儿学习的激情,使课堂充满活力;要注重幼儿的思维参与,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分析、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主动建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积极发言,发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幼儿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发现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能学、会学,引导幼儿不断体验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成功的自豪感。由此我们提出“注重主体参与,让幼儿获得者学习的积极体验”的教学策略。如开展自主活动《彩色的世界》,孩子们经讨论设计了“调色板”、“七色花之家”、“五彩斑斓”等好听的区域名称,大大增添了活动的乐趣,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活动热情高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游戏的方法和组织形式贯穿于活动之中,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愉悦。例如在介绍色彩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与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设计了“我和朋友到植物园”的活动内容。其中,一部分幼儿根据要求分别画出柠檬、西瓜、苦瓜、辣椒等不同的水果蔬菜,另一部分幼儿则画出酸、甜、苦、辣的人脸表情。手持不同水果与表情的同学打乱顺序混站到一起。然后在紧凑的美术声中,进行快速的寻找,以完成时间最短的组合为胜。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真正动了起来,在互相寻找“朋友”的过程中,动手、动眼、动耳、动心,多种感官一起行动,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认知与学习。
三、创设活动情境,营造良好活动氛围
幼儿进行自主活动中的感知需要有优化的学习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有效的学习环境条件。我们认为,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优化幼儿的学习情境。问题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产生疑问和认识的矛盾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从而产生探索的渴望与热情,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幼儿在问题情境中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既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又能发展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选用形式多样的、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参与模式,能为幼儿的自主活动中的感知、主动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教师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感官体验模式,与幼儿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直接相关,并有举足轻重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教师在自主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幼儿的学习,为幼儿自主从事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提供条件,让幼儿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活动中的感知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我到森林去旅行的自主活动。让幼儿想像自己来到了魅力的大森林,对雨滴、小鸟、花朵等不同实物,用语言、动作等方式进行表达。然后再让其他小朋友去去感受、去想像、去分辨、去认知,使幼儿在多感官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参与热情,强化内心的感知体验,深化对事物的个性化理解。
四、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良性互动空间
运用多感官教学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与自身良性互动。在自主活动中,教师面对的不是几个而是几十个教学对象,他们的个性、智商、能力、态度,甚至动机各不相同。就目前而言,我们根本不可能拟出符合所有幼儿情况的教学目标来,以对其在自主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全面性的引导。在此种情况下,与其总是让或多或少的幼儿做看客和陪读,不如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特点自己独立地来确定学习目标,以为感知的产生强化其目的性导向。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学习气氛是自主活动中的感知发生的必要条件,它能增强幼儿战胜困难的信心,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的勇气,因此在具体落实中:
 一是促进师生问的交往与对话,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对话,这种对话是师生双方相互的“倾听”,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尊重幼儿,给幼儿以充分的话语权,使幼儿在对话中感受平等、自由、尊重和理解,也可以使师生双方共同分享教育的成果。二是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构建朋友式的、学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自主活动中的感知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幼儿合作,倾听幼儿的意见,引发他们的质疑,并在幼儿需要时,与幼儿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实现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交流,知识创新上的交流,与幼儿共创、共享、共荣,构建一个师生共同体,让幼儿真正体会到他们与教师“课上是学友,课下是朋友”。三是教师要主动接触幼儿,以积极爱护的心态去了解和教育幼儿,主动地创造与幼儿进行心灵沟通的机会,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流思想的最有效的机会。
总之,幼儿学习动机的不同,尤其是他们的学习兴趣、价值观和内在学习目标还不稳定,因此幼儿在感知上势必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应教在幼儿的心灵上,作为教师,既不研究幼儿对知识的需求,也不研究幼儿对能力训练的需求,上课只能够上在课堂上,很难在幼儿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价值性,必须在拨动幼儿的心弦上下功夫,必须要紧跟幼儿的生理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为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爱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3]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
[4]Dale Scott Ridley,Bi ll Wal tyer.自主课堂[M].沈汀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
[5]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