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训一体化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教师教育的一种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教研、科研、师训、干训等工作之间的有机紧密结合。综观中小学音乐学科研训一体化的实践,虽然经过20余年的探索已被广泛运用,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常被视作简单的“研”加“训”,在研训内容、研训形式和研训评价上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尤其是评价更容易受到忽视。笔者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研训工作,探索出适合中小学音乐研训的“三课四化五评价”模式,以期符合新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研训需求。
关键词:“三课四化五评价”模式;中小学音乐学科;研训一体化
“研训一体化”理论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教师教育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工作机制。“研”即是教研、科研,根据教师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真实问题,从研究的视角进行分析、处理。“训”是指培训,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有组织地引导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研训一体化”理论就是“研”和“训”的有机整合,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立足于教育教学现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培训部门与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与教科研相互整合,实现教师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自主发展目标相统一的教师职后教育的一种教育主张和组织形态[1]。经过20余年的探索,“研训一体化”已被国内外广泛运用,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常被简单理解为单纯的“研”加“训”,缺乏对二者的深度思考和深度融合。
笔者作为区域音乐学科研训工作者,通过对近年来研训工作的反思和总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摸索出比较符合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符合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师发展需求的音乐学科研训一体化模式,即“三课四化五评价”实践模式。其中,“三课”是指研训一体化的内容,即依托课例、对话课堂、研究课题的内容模式;“四化”是指在实施研训一体化时所采取的方式策略,即主题系列化、差异资源化、互助即时化、参与全员化的实施模式;“五评价”是研训一体化评价方式,是判断活动是否有效的根据,也是贯穿整个研训活动中,乃至活动结束之后的后续跟踪保障,包含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上级评价、 研训指导者评价的五个方面。“三课四化五评价”是一个立体结构,内部三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一、“三课”模式
“三课”模式是中小学音乐研训一体化的实践内容,具体是指依托课例、对话课堂、研究课题的研训一体化模式。[2]教师教育的阵地始终在课堂,无论是什么内容什么方式的研训,其最终落脚点都要回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来。而中小学研训一体化,有利于打破中小学各自为阵的壁垒,联合中学音乐教师在作品分析、教师示范等方面的优势和小学音乐教师在活动设计、课堂操控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针对课例进行关键问题剖析,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并根据生成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是研训一体化的根本阵营。
二、“四化”模式
“四化”是中小学音乐研训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形式,包括研训主题系列化、研训差异资源化、研训互助即时化、研训参与全员化。
研训主题系列化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归类问题、研究问题来进行,这也是操作步骤。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有效示范”这一主题,通过梳理问题,归类为范唱、范奏、肢体语言、指挥手势等专题,在列出专题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有计划的在研训活动中解决,使老师们对照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差异资源化研究主要为了找出差异、运用差异、差异互补、缩小差异。音乐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对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要求多且严。但是现有教师多数不是全能的,教研员也不是全能的,并且专兼职教师之间、城乡教师之间、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由于个中缘由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既是需要弥补的,同时也是很好的研训资源,如果能运用好这些差异资源,就能很好地调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积极性。
互助及时化研究同样是依据音乐学科特点,特别是在技能方面需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修正。具体来看主要通过及时展示、及时发现、即时互助、即时体验四个步骤开展活动。如在观课后有的老师说,“我觉得你的伴奏弹得太重,没有美感,应该这样做”,就立即上台模拟示范这个环节,授课教师反复模仿改进,让大家及时感受到进步,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参与全员化是指在前面主题系列化、差异资源化、互助及时化的基础上,促进全员参与。即人人参与、人人指导。由于利用了差异资源,人人都能够作为参与者,人人都可以指导,没有了胆怯,没有了顾忌,人人有收获。
三、“五评价”模式
“五评价”是在研训活动期间及结束之后的跟踪评价,是研训活动顺利开展的一大保障。其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上级评价、研训指导者评价,它是检验研训是否有效以及教师返岗后的实践是否运用研训内容以及这样的运用是否科学的反馈,是研训持续发展的生长力。尤其是研训结束一段时间后,评价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是否运用了在研训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这一阶段的评价是最能够反映出研训的有效性的,但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针对此情况,我们采取了教师写反思日记、制作研训前后教学行为比较表、同事领导听课记录等方式,长期跟踪收集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评价,都应该关注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多于关注学习结果,设计恰当的评价途径和方法。
综上所述,“三课”是中小学音乐研训一体化的载体,“四化”是中小学音乐研训一体化的形式,“五评价”是中小学音乐研训一体化的后续跟踪保障。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筑研训一体化的实施模式,将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训活动的落脚点,同时关注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由此保证研训活动的有效落实。
但是在实际实施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对研训工作者理念上的挑战,因为研训一体需要科学规划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宏观认识。其次,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教学任务重、艺术活动多,这就需要进行研训整合。再有,就中小学音乐教师成长现像来看,大部分教师存在“两重一轻”的特点,即重专业基本功、重课堂教学力、轻科研提升力。不论怎么说,研训一体依然是一种趋势,我们只能在这个进程中不断寻思,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陆福根.“研训一体”的内涵与特质:中小学教学实场[J].教师发展论坛,2014(4):15-17.
[2] 朱福荣.浇根式改善型教师培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