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在汉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在汉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作 者:陈华莲 (吉林省延吉市公园小学 133000)

叶澜教授说,“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汉语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因此,在汉语学科教学中,我们汉语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身在课堂,心驰骋于生命哲理  
1.注重阅读感悟,在感悟中珍爱生命。  
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须知一颗流星,一点荧光,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从而也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另外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汉语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要让他们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以馈赠给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  
2.以教材为载体,使生命教育“融”入教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对于生命教育同样是这样。譬如: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所展现的是一幅感人而又多彩的生命画卷。《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小钱”之间的故事展开。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她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本学期令人震撼的、心灵冲击的课文中,还有《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平分生命》、《看不见的爱》,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晰而明白的人生态度,无不闪烁着生命的光泽。本册阅读链接中建议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这几篇的课文学习,最终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活得充实、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这些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  
二、使学生的内感,言表于书面化——习作  
学生在依据教材有了自己的感受以后,还要及时地把这种感受强化、内化。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文学即生活”,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活生命话题,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三、把学生的课堂所得,服务于生活实践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班在9月份,积极组织了“感恩母爱”、“珍爱生命” 等主题班会,还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以及课堂所学的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更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让生命的之舟徜徉于人生之海,“乘长风,破万里浪 ”。
作者简介
陈华莲 ,女,1974年9月生,吉林省延边,大学本科,汉语言专业,从事语文(汉语是我们朝鲜族的名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