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试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试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作 者:朱 琪 (安徽省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36015)

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7A1037)研究成果。

摘   要:幼儿教育在教学研究发展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同样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国在2010年首次将幼儿教育摆在国家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政策的支持促进信息化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幼儿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或教育机构组织的信息化改革的教育培训,在不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在教学中不断促进幼儿学习的潜能,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对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直接应用,还包括在信息识别、获取、深加工、精细处理、利用以及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创造信息的能力。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它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以及信息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待信息活动的态度及方式,合理应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可以说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它是人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的了解,从信息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解、感受。简单来说,信息意识就是人在面对自身不懂的事物和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信息化时代处处蕴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能否正确把握以及合理应用信息是检验人的意识能力强弱的表现。正确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2.信息化知识
信息化知识是对信息科学技术理论基础知识的展现,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要求。在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更好地进行理解、应用,不仅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丰富的专业能力和信息化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会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含信息系统中基本的操作能力,信息的传输、采集以及深加工,对信息系统和信息的评价能力。掌握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所必备的生存能力。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仅仅拥有丰富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意识,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有效地应用各种信息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获取、传递、处理,这样能有效促进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信息素质的核心是信息能力,学前教育专业需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4.信息道德
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心理伦理道德观念和修养。教师面对媒体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对于一些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内容,要积极接受和吸收,而对于一些不利于教学的内容要自觉抵制,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幼儿教师更应该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信息意识的态度,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使命。
二、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作用的认识、信息的利用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法律规定。研究对幼儿教师的信息意识素养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可知,40.82%的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高,30.61%的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为中等,28.57%的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低,总体来讲幼儿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还令人满意,超过70%的教师敏感度在中等以上,但是仍存在部分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不高。因此,在信息高度发达和广泛传播的当今,应该提高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在研究幼儿教师对信息作用的认识时发现,51.02%的教师认为信息作用大,30.61%的教师认为信息作用中等,18.37%的教师认为信息的作用一般,由此可见尽管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信息的作用,但是还有少部分教师对信息作用的认识程度不高。研究发现,61.22%的教师运用信息过程中注意法律规定,38.78%的教师不会注意法律规定。通过调查结果可见,整体来讲幼儿教师的信息意识素养中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作用的认识状况较好,但是教师在运用信息时法律意识不足,需要提高。
三、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1.加强软件和网络平台的建设
第一,幼儿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搜索、下载、整理、运用一些优秀的幼儿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支持自己的工作,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及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个人的日常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教学成效与同行共享交流,从而得到同行、专家的指导与建议,开展幼儿教学行动研究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园教育本身的信息化教育改革步伐,而且有利于教师个人适应信息化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专业发展需求。
第二,为了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部门应该优先发展基础性设施建设,配置合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大量丰富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城区大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农村的学校基础的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这就需要加大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硬件环境。城市的幼儿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但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不要把信息化基础设施当作摆设。
2.提高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意识,提升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应以引导教师把信息素养视作增进知识结构、提高生活质量与途径的有效工具作为目标”。只有当幼儿教师把在自己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反思过程等,信息素养才能在教师的实践教学应用中得以获得和提升。另外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估应该以任务解决的形式来评价,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3.完善教师的培训内容
我国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阶段;初级应用阶段;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阶段。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分三个阶段。信息技能培训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能力,所以我也将培训的内容分为四个模块:信息意识模块、信息知识模块、信息伦理道德模块、信息能力模块。(1)信息意识模块是能够认识到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要;能掌握信息并发现信息的意义和价值。(2)信息知识模块要求幼儿教师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握信息的信息知识有利于对信息的了解,掌握多媒体和网络方面的知识能为以后的操作奠定理论基础。在培训讲课的时候尽量使用信息技术,让教师感受到用信息技术讲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各个感官、各种能力。(3)信息能力模块是教师信息培训能力的重点,也是动手能力的展现。可以通过:①开设专题,使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②让院校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并且网络支持;(4)信息伦理道德模块主要包含个人的信息道德和社会信息道德,比如尊重知识产权,不使用盗版软件、不传播病毒等等。初级应用阶段,教师就基本掌握了信息的基本技能,就可以把信息应用到教学中去。培训的目的是教会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对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做出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正确的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质量。课程整合阶段,要求教师站在一定的角度设计好学科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这个阶段可以提供大量案例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这个阶段的培训方式主要是校本课程和讲座。
结语
在信息化背景下,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幼儿素质,交往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在和孩子玩耍当中,培养孩子对读书、绘画和音乐等多方面的兴趣等等,因此,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有效地解决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对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浩.信息时代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9):41.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32.
[3]钟志贤,王佑镁,黄琰等.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7(1):65-67.
[4]顾小清,祝智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218(3):5-8.
[5]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