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市场经济背景下国际高等教育本土化问题研究

市场经济背景下国际高等教育本土化问题研究

作 者:鲍 笑 (华智国际教育集团 450001)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世界一体化的雏形也在不断显现,高等教育事业担负着培养国家未来适应全球化发展人才的重担,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同时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将国际高等教育向着本土化的方向运作。本文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实际意义出发,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方向的发展做出阐述,对市场经济背景下国际高等教育的本土化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将国际高等教育与本土社会的文化历史、民族特色相互结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高等教育;本土化;市场经济

序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的脚步;知识的传承和积累,也在不断的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流;信息通讯技术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发明,更是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面对着发展和变化如此巨大的世界,为了培养出适应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优秀人才,与世界接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也是理所应当,但是在发展途中,还要重视对国际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发展,促进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了解,加深彼此之间的认识,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在多个方面的影响下才逐渐被提出和重视起来的。从安全角度来说,在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遭受到了极端的痛苦,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那时起人类就开始有意识地加深不同文化的交流,以此来相互理解和尊重。在发生过911事件以后,全球安全问题更是被全世界的国家所关注,为了维护全球的安全性问题,打击恐怖组织,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更是逐渐增多,文化和习俗的交流更是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在经济角度来讲,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技术的进步主要是知识本身增长和扩散的附带产物。知识丰富自然能够带动技术的进步,而知识的补充自然要依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因此知识本身的增长和扩散也在促进着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在技术方面来讲,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信息通讯技术作为技术进步带来的产物,极大程度上缩短了这个交流过程,依靠于信息通讯技术,不同国家的人能够通过智能产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导致文化的交流更加的方面和快捷,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指国内的文化能够被其他国家、民族所接受和认可,能够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融合,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把进行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的思想与传统大学的教育思想、教育体系相结合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包含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和学校的教育政策变化。虽然社会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各有不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任务都会产生一些变化,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真实体现,实现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融合这一目标是从未改变的。
二、高等教育的本土化
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是指对本国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维护和传承。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内的人民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流越多,就越会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到骄傲自豪,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和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世界文化,在这一片文化的海洋里,显示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就显得更加重要。教育也是这样,教育只有具有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传统才能够更加的具有国际化的意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自然也会影响到教育的本土化。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是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新鲜文化互补交融的一个过程,既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一次创新,也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延续和传承,是国际高等教育本土化的一种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从字面上既是一对对立体,也是一对统一体,只有两者的相互融合,双向发展,才能够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内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必定是走向国际的,同时展现出本土文化特色。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融合
在教育高度上做到国际化。如今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高等教育事业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做出一些改革和创新,我们必需提升自己的眼光,培养全球化的意识,将事物放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了解国内外对待问题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此为依据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加深国内对全球化发展的了解,积极参与到国际教育交流中去,客观分析我国教育在国际教育中的地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提升自身影响力,在与国外教育行业进行合作活动时,按照国际教育规章制度办事。
实践时做到本土化运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实质上就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吸收的过程。国际高等教育需要依靠本土化进行运作,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国家不断的在世界教育体系中寻求本土化教育和国际教育之间的一个平衡点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不断进行探索和融合才能慢慢实现的一个过程。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运作才能够在跟随世界发展脚步的前提下,创新出适应国内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内教育事业的特色发展。
四、国际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发展策略
加强与国外教育行业的活动交流。通过与国外高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或者是吸引外资独立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设备,结合国内实际的教育情况,对传统的中国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其他国家开办中国特色学校。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开办了许多孔子院校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一个体现,在国外开办中国院校,能够让更多的国家了解到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的印象,全面的认识中国,让中国教育能够影响国际教育。另外还要大力支持发展留学生,使大批优秀的中国学生走向世界,培养他们的全球化眼光和国际意识,使他们成长为顶级人才,为祖国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力量。还要吸引其他国家的学生来中国学习,通过他们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国内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不适合于世界一体化的发展需求,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国内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同时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将国际高等教育向着本土化的方向运作。通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运作进行阐述分析,并对两者的融合提出一些想法和发展策略,期望能够为国际高等教育本土化运作做出一些贡献,推动国内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
[2]辛镜敏.对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1,(1).
[3]董云川,张建新.本土情怀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选择[J].教育现代化,2004,(3).
[4]王海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作者简介
鲍笑,1988年6月30日,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职称:英语教育硕士;单位:华智国际教育集团;专业: 英语教育;研究方向: 国际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