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地理教学中德育研究

地理教学中德育研究

作 者:孙本刚 (安徽省淮南市第十一中学 232008)

摘   要:在新形势要求下,将德育教学内容渗透至高中地理教学,可实现对教材的精准研习和解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的成才热情,加深学生对区域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了解,促进学生爱家乡和爱祖国。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育;价值观

德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灵魂所在,将德育贯穿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促进地理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世界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体现地理教育的方向,是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
  1、德育渗透势在必行
  1.1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1.2德育教学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1.3 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德育渗透势在必得
2.1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
2.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3.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3.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3.3抓住机会大力推进
  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专门设计了资源专题、环境问题专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大力推进的良好契机,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只要我们巧妙设计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
比如,在进行《陆地资源》一节的教学时,如果仅仅就课本论原理是很乏味的,引入许多有关中国资源国情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材料阅读、问题设置、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特别是一组身边事的数据计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学生真切地感到许多资源就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节约资源何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陆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国资源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正确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4、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既有理科的性质又有文科的性质,地理是高中学校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学习了地理知识可以了解掌握国家的轮廓和地貌,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在地理课堂上渗透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姜岩.非线性思维视角下的学校道德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11(01).
[2]吴广玉.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新作文,2009(04).
[3]梁晶.地理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阵地[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