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是经济全球化日趋多样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再一次将过去与现在、世界与中国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全新模式,全球性的开放红利势必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升级
一、开放升级:战略机会窗开启
过去近40多年的中国对外开放,是一种单向、非均衡的开放战略。发达国家商品、资本的过剩和技术的超前与其资源、市场、廉价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促使各个国家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在以发达国家 为主导的这次全球性资源配置中,中国积极实行正确的开放战略,构建了自由的市场,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上的差距,从封闭的状态向全面开放过渡,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然而,伴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活力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资本积累的重组成为市场格局新的需求,货币财富在宏观的制度导向、市场红利中,迅速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更将社会的“二元现象”再度强化。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可以称其为对外开放的1.0版。
“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市场的再创造,是以对外开放1.0 时期形成的一系列问题为切入点,将对外开放进行版本升级。2.0版本的对外开放实施是一种双向且均衡的对外开放战略。双向型对外开放战略是指在对外贸易及对外投资方面坚持“进口与出口”、“投资与引资”并重,形成“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开放局面。均衡的对外开放战略是指在制度与政策的引导下,财富的分配由集中向均衡发展,由重点建设向全面建成发展,最终形成“普惠、平衡”的开放形态。对外开放版本的升级,不仅在开放形态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开放战略上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带一路”不仅构建了国际间最优质的开放平台,也是人类社会面向世界、开创未来的正确选择。
二、分享经济:推动开放升级
合作、分享的本能是驱动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促使不同种族、不同组织、不同价值观群体间超越传统的组织、边界,进行资源重组与颠覆性创新,以解决创新资源不足和资源闲置问题。早期的熊彼特创新模式已逐渐被不同成员汇聚在一起共同创新的模式所代替,新的创新过程变得更加开放与民主。中国并不谋求在创造全球性开放红利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是倡导与沿线国家“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寻找共同的战略契机与发展航道,进行有效的智力资本重组。
对外开放2.0,以“开放、分享、合作、共赢”为价值主张,进行有效的智力资本重组,利用开放1.0 时期无可比拟的资源丰度与市场广度,进行社会交换,吸引外部力量协同创新,实现价值的再创造。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实现重组与分配,并有效重估那些由于市场供求关系而被严重低估的产业,提升生产者剩余。市场最活跃的企业,其内在竞争力的形成也不再是拥有某种资源,而是如何将全球分散性的资源转化为能够满足不断细分的市场需求,在风云巨变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抢占“分享与合作”的“先机”、 挖掘“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的利好,让“投资在分享中完成,事业在分享中发展,财富在分享中积累,快乐在分享中体验,能力在分享中提升,梦想在分享中达成”。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一带一路”倡议所构建的全球化合作、分享平台,使得所有参与者成为内容的主导者、分享的提供者 ,这种拥有同样数量的潜在提供者和潜在用户的价值平台,使任何微小的价值盈余都将产生蝴蝶效应。由个体或单元所产生的创造性资源,被赋予了公共属性,也将会极大程度的创造全球性开放红利,在大规模的全球振兴计划中,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合作伙伴身份认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美好愿景,这种“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基调,体现了中华民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普惠与共享、合作与共赢”的美好愿景。
三、结语
朗朗神洲,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天命、合乎人心,赢得了亚非欧广泛认同。他所开启的,不仅是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更是人类迈向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
张菲琴,硕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