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探析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探析

作 者:张惊宇1 谢芳萍2 张力娜1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2.宝安中心医院,广东 深圳 515107)

张惊宇1   谢芳萍2   张力娜1   初婷婷1   郑永慧1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2.宝安中心医院,广东  深圳   515107)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进步,我国的医学院校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色医学人才数量猛增,培养的人才专业知识与素质也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高等医学院的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显露无遗,最明显的问题便是缺乏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意识,不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这样培养的专业医学人才是不健全的、有缺陷的,尤其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敏感的时代,极不利于医学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社会愈加呼吁医学教育体制能够培养人格健全的医学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存在的医德教育问题,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式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问题分析;路径探析

医学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医务工作者,是未来医学事业的主要力量来源和后备军。故此,学校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医学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应格外地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医德水平,促使医学生能够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1、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1.1是促进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针对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医疗腐败现象、屡屡发生的医患关系紧张事件以及多起医疗纠纷等不和谐现象,从学生阶段起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些社会现象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而且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而教育与社会是分不开的,导致这些现象频频出现的原因除了社会转型原因、医疗制度的不健全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之外,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状况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这方面的缺陷,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和人民需求的高品质医学人才。
1.2是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医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方面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医学生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目的在于陪夜医学生的社会主义医德品质,促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素质,确立正确的医德观,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医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在今后的医务工作中能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医学高校的医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医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素质。
2、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2.1认识正在加深,行动却跟不上
随着社会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愈加重视医者的人文精神建设,人文教育的理念在高等医学院校中也愈加得到重视,如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了医学教育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医学院校的行动却跟不上观念的更新步伐,医学的人文教育和医德教育一再被忽视和淡化,这种观念与行动相脱节的尴尬境遇滞约了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发展。
2.2专业教育与医德教育的失衡
就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状况来看,多数院校还是比较注重专业知识与素质的教育的,相对而言,在医德教育方面就出现了缺失和空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文课程的设置方面,设计比较单一,没有深入探索和分析医德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使得医德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甚至有些教师将医德课堂用作为专业知识课堂的延伸,医德教育的课时分配本来就少,这样以来,课时便愈加少得可怜,如何能够对医学生进行有效的医德教育?其次,医德教育的授课内容基本上以单纯的思想政治为主,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德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医德课程的教材方面,没有比较统一的、规范的教材,而且教材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权威性。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的医学生不能充分地接受良好的医德教育,甚至对医德教育课程产生了排斥抵触的情绪,人为学习这些占用了他们的学习时间,最终造成了专业教育与医德教育失衡的现象。
2.3教师队伍的庞大与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并存
按照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师资力量和资源分布来看,医学院校有着一支数量众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但是仔细分析其课程与知识结构,就会发现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知识与人文教育内容在整个医学教育结构中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医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容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与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了,医学院校的教师基本上具备着较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在人文和医德知识方面却十分缺乏,而且大部分医学教师是理科出身,本身就缺乏较好的人文知识功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较薄弱,因而最后必然导致学生接受到的人文教育和医德教育十分缺乏,影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而医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是以寻求真善美为特点的,强调了在尊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灵的呵护和疏通,体现医学的人性化发展倾向。而若是在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阶段,接缺乏了这么重要的人文教育,就无法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和崇高医学品德的教诲。
3、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3.1注重观念与行动的协调与配合
首先在观念上,高等院校的全体师生须进一步加深对医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断革新相应的教育观念,将医德教育上升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能够担当大任的未来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来抓,将医德课程提高到与医学基础课程并列的高度,同等对待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教育教学,摒弃那种人文科学是无用科学的偏见。再次,医学院的教师,不管是医学科学的任课教师,还是人文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应当自觉重视自身人文素质和医德的教育,探索相关教育规律,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素质的教育,并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最后,医学生本身也需要增强自身医德知识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自觉在教学过程中,接受人文知识与医德知识的教育,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运用,身体力行,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责任感意识,提升自己的医德水平。
3.2构建合理的医德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医德课程体系是有效增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医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直接接受医德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熏陶,是医学生获得人文教育的直接来源。首先,学校须构建较全面的医学人文素质教材体系,将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等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计划纳入到课程建设中,重视人文学科教材的编写,切实编写出一部体现时代精神的,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教材,并将之统一发放到医学院校中,解决各校人文课程教材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再次,需要优化当前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状况和课程时间安排,将医学人文课程分成公共必修、公共选修甚至专业必修课程等,以健全的课程体系的形式促使学生加强医学人文课程的重视,培养医学生对人文价值判断的能力。
3.3加强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
医学人文学科的定义是关注医疗服务中“人”的价值、探讨医学中人文问题的学科群。这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具体一些,这个学科群包含了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等具体的学科,这些课程开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医德水平。为实现医疗服务中“人”的价值,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国家要求建设一批与人文医学相关的重点学科或者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设立一批博士点和硕士点,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医学人文素质的学术型人才,增强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实力。就学校外部来说,可以由教育部和卫生部携手,创建医学人文学科的转向课题,可以由政府出资,也可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筹集基金,作为课题研究的经费,促进人文医学研究的深化进行。
3.4注重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建设
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的培养和塑造不仅是人文课程教师的工作,而且也是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应注重将医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自身医德的培养和建设,将医学知识和技能和正确医德观和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这便要求专业课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观,并借此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发挥其自身医德修养和治学态度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可小觑,而这种影响来源于医学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因此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将为医学生增强自身的医德教育树立一个光辉的典范,成为学生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内在精神动力。
4、结束语
总之,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医务工作者,就要一手抓好医学院校的医德、人文教育,一手抓好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两手都不能松,促进两者的平衡发展,才能为祖国的未来、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断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恩胜,傅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21):65-67.
[2] 马重阳,陈敏俊,谢军.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28-230.
[3] 吴寒斌,高虹,吴晓明.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人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3(1):72-75.
作者简介
张惊宇(1979—),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