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西方国家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蜂拥而至,如个人至上、拜金主义等充斥着我国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心理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他们对于不健康的思想不能加以正确区分和借鉴,很容易滋生出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发展。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只是外因,而自我教育和发展则是内因。因此,我们只有善于引导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使他们懂得人格的形成,那么人格塑造的目标才能实现。所以如何能引导大学生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心路历程是社会当务之急的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能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是内在因素,大学生应该立足于自我发展,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地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在自我发展和超越的过程中去磨炼自我。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必然要求它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动态过程。为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大学生的历史地位和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走入误区或产生困惑而难以抉择。经济上贫困,思想上决不能贫困,要使这些特殊群体大学生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性,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对待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克服存在的种种问题心理,逐渐形成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正确心态。尤其是在当前,要注重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论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能够担当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新时代大学生。
2、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客观和正确地认识自我。切忌给自己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由于部分大学生给自己定不了不切实际的目标,长期处于自我否定中而使得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多多肯定自我也是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方式方法,从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了解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做得好的要给予自己内心的奖励和肯定;善于精准地定位自己从而发挥自己的长处,能够客观正确地评价自身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改善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地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中的事情;拒绝攀比是客观和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必修课,首先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不要拿自己的劣势跟别人的优势来对比,另外也不能拿智力水平来对比,最后拿自己的家庭环境与别人的进行横向比较也是不可取的;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大方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一分为二地分析对自己的评价,不要全盘接收也不能全盘否定;对失败要发展地看待,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以往的成绩和将来的努力。特殊群体大学生要不断地调整心态,从小目标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本职工作,逐步逼近自己人生的大目标,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样的循序渐进过程能减轻自身的焦虑,起到缓解心理冲突作用。
3、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人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艰难险阻,所以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调节的好困难就会化为成长的动力,反之就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在一个人的个性、思想和品格的形成过程中,成长环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外部环境,当他成长外部环境突然间发生了重大变化时,这个人的个性、思想和品格就会与其外部环境产生不相协调,最终会导致这些人产生一系列思想与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成长背景,内心不自然的产生自卑感,不愿意也没有资本与其他的学生竞争,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很想像其他的大学生一样,有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些理想实现不了就会对他们心理造成影响,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从而失去了进取心。这部分大学生要学会在自我的与他人的动机取向之中进行取舍和协调。自我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调节的过程。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对人生职业规划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设定一个目标,保持求知的渴望,专心奋斗,在不断地积累人生的经验和阅历中做好自我成长,最终达到一种无私无我的境界,就是自我超越。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总伴随着不断出现的新的冲突,出现新的问题,只有不断自我加强调节才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推动自我完善发展。
政府和社会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最有利的保护伞,高校教师要发挥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用绚烂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实现对大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家庭教育更是尤为重要,有句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及时纠正孩子成长中的不足,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是每个特殊群体学生家庭最为重要的责任。
最终构建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平台、以社会为保障的三级网络体系,层层联系,形成互动,探讨体现时代特点、符合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途径,积极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自由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