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STEM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STEM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作 者:颜 婷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50108)

摘   要:STEM教育综合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的精华,将该四门学科综合运用到中学生生物教学中,不仅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丰富,也是对教育体系的完善。本文从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使用STEM教育作为切入点,从使用STEM的原则、优缺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如何更好的通过STEM教育来提高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STEM教育;中学生物教学;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中学生物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建立方面,都在经历着不断的改革,STEM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面临着重大的革新,如何逐步提高教育工作者对于STEM教育的接纳和认可,使其慢慢的能够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是中学生物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完善的关键所在。
本文立足STEM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基本原则和优缺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实现教育过程中的服务育人的首要目标。
一、STEM教育应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内容必须和学生水平相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必须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要结合学生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去有的放矢的进行内容的筛选。例如,在讲到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知识点时,要结合生物学特点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循序渐进,逐步的去完善骨髓移植的相关内容。
(二)深度和广度要适中
STEM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使用,必须要以学生能够掌握和接受的难易程度为根本,要寻求深度和广度的适中。另外,必须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来选择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并借助相应的手段来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扩展。例如,学生在学习微生物知识时,应该以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来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掌握微生物在大自然环境中的代谢过程,从而提高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必须要有实用价值
STEM教育的使用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实用价值,不能只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更应该成为教师向学生传递新的科学知识和形成科学观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有有所提高,形成相应的生物课程的学习意识。
(四)灌输内容必须要适量
STEM教育在提高中学生生物课综合素养的过程中,要有一个适量的原则,尤其是在内容量的教授选择上,要和教学内容同步,不能让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要追求一种稳步的前进的效果。
二、STEM教育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优点分析
将STEM教育运用到教师中,尤其是将其和中学生物教学实验课程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也能够更好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点的重要性。另外,对于整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也非常的有帮助。
STEM教育综合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课程的精髓,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意识和参与主动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实际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而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
另外,STEM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普及和使用,对于整个中学生物教学体系也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和完善,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防范,能够促使学生的理念和意识得到更新,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新的出发点,提升教学理念水平和层次。
三、STEM教育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缺点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选择一味的灌输STEM教育的理念和手段,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则就会导致整个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缺点被更大的暴露。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很多知识点的使用也是照搬硬套,缺少最基本的变通和改变。
另外,有些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渗透过程中,容易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的复杂,很多学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混乱的思维,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结语
研究发现,目前,STEM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相对有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并存,寻求STEM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使用,控制器内容量,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则是使用STEM教育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STEM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而且,对于具体措施和手段的实施必须要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根本。STEM教育虽然综合了多门学科在教学中的先进理念和手段,但它的使用也必须要做到适量和适度,应该和学科内容同步进行,通过相应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要实现不同教学手段和措施的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美国STEM教育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蔡苏,王沛文.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2]通用技术课程本体知识框架——兼论STEMx和创客教育[J].柳栋,沈涓,武健.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3]教师走网:移动互联时代教师流动的新取向[J].赵兴龙,李奕.教育研究. 2016(04)
[4]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杨刚.中国电化教育.2016(03)
[5]数字化时代的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J]. 杨晓哲,任友群.开放教育研究.2015(05)
作者简介
颜婷,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在读;生物科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