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丝绸之路的古与今

丝绸之路的古与今

作 者:董昱辰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214400)

摘   要:本文梳理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及发展,概述了21世纪 “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战略,探讨了丝绸之路的古与今。
关键词:丝绸之路,起源,发展,“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起源于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首都长安为起点,开辟途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以南海为中心,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
一、 丝绸之路起源与发展
(一)陆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1.名称起源
“丝绸之路”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提出,起初指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开辟出来的通道,因为丝绸为商道上的大宗商品而得名。后来,这一概念成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通道的统称。
2.历史起源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建元二年),张骞第一次奉命出使西域,目的为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虽未达成目的,却在历经13年后回到长安,将大汉文化带到了西域,同时也将西域农产品、西域音乐及西域文化带回了长安,实现了文化交流,同时也打通了东西方的交通道路。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为联络乌孙,并带了大量金币、丝绸、牛羊进行物资交流。自此,西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形成贸易,促进了中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交流。
公元16年(天凤三年),西域诸国断绝与新莽政权的联系,丝绸之路也一度中断。
3.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东汉时期,73年(永平十六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隔绝58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内地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发展为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三条。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贸易与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佛教兴盛与礼乐文化发展。
隋代时期,隋炀帝曾派裴矩专管隋朝与丝绸之路各国民族间关系,用厚礼吸引其来内地,从而形成往来,交换物资,交流文化。
唐代是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以大食帝国为桥梁,官方、民间都进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且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亦称“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唐太宗)。在医术、舞蹈、武学等方面,东西方相互传入、移植,使双方增加了不少视野。
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南宋时期海上丝路崛起。
元代丝绸之路畅通,欧亚大陆各种层次的经济交流异常密切,但丝绸之路交往的目的发生变化,多是以宗教、文化交流为使命,而不再以商人为主导。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闭关锁国的政策与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交通取代了丝绸之路的贸易,丝绸之路由此全面走向衰落。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1.名称起源
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而“海上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名称延伸,最早由法国汉学家沙畹提出,是约定俗称的统称,因为海上丝绸之路在隋唐时以运输丝绸为主,宋元时期以运输瓷器为主,同时也有大部分为香料,因此又称“海上瓷器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2.历史起源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汉书?地理志》所载海上交通路线实为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其所运载的“杂缯”,即为各种丝绸。
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汉武帝灭南越国,凭借海陆拓宽了海贸规模,且在《汉书?地理志》中有相关航线记载。
3.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魏晋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三国时期造船技术已达到世界水平,为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魏晋时期开辟了新的沿海航线,以广州为起点,直驶印度洋、波斯湾,主要输出品为丝绸。
隋唐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期,通往东南亚、印度洋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主要运输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等。
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期,随着航海技术及指南针的应用,私人海上贸易兴起,中国丝绸和瓷器向外输出的数量日益增多,范围更加扩大。
明清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期,明代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达到极盛时期,航线已扩展至全球;清代随着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止于鸦片战争,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
二、 “一带一路”战略
(一)涵义范围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为目的,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涵盖范围如下: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13省(或直辖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海、附件、广东、浙江、海南5省(直辖市)。
(二)构思提出
  “一带一路”是国家级顶层战略,2013年9月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倡议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
(三)影响意义
1.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
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将自身的技术、资金与产能优势、经验模式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建设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以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夯实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有助于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发展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以推行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对于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有重要作用,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有助于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经济带”概念实为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实用性广、灵活性高,可操作性强,各国资源参与,协同推进,发扬古代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 鲍志成,《跨文化视域下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贡献》[J],《丝绸》,2016.01
[2] 丝绸文化与产品编写组,《丝绸历史与文化(1)丝绸之路的起源》[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7.01
[3] 侯文君,《“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缘构想的当代起源及其再认识》[J],《俄罗斯学刊》,2016.04
[4] 胡一楠,《两汉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对经济、文化的影响》[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05
[5] 慕长泰,《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浅析》[J],《中外企业家》,2017.19
[6] 罗欣桐,《探寻丝绸文化的前世今生》[J],《纺织服装周刊》,2015.40
作者简介
董昱辰,男,2000年11月25日出生,籍贯江苏江阴,目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就读。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经济、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