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苏轼词作及《念奴娇·赤壁怀古》

浅谈苏轼词作及《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 者:韩艺佳 (江苏省如皋中学 214400)

摘   要: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在词、诗、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本文论述了苏轼在词作方面的主要成就,并以此为基础,从不同侧面对其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赏析。
关键词:苏轼;成就;词作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1037.01-1101.08),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宋词豪放派主要代表,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等。
苏轼在文学与艺术领域都具相当成就,文学方面主要体现在词作、诗作及文章方面;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书法、绘画方面。除此之外,苏轼在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林语堂称其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由此可见,苏轼的词作成就蕴含在其豁达的人生态度中,蕴含在其宽广的胸怀中,蕴含在其开阔的眼界中。
一、苏轼词作成就
(一)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词作是苏轼最为突出的文学成就。苏轼对词体进行全面改革,在理论上打破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在创作实践中,认为“词为诗之苗裔”,认为诗词同源,存在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表现功能与艺术本质一致。在其倡导下,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改变了传统观念。提高词的文学地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使词转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改变了作为音乐附属品的地位,为词作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二)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词作风格上,苏轼提倡词的“自是一家”。所谓“自是一家”即作为词人,要有自己的风格,提倡词品与人品应相一致,追求豪放壮美的风格和意境,抒发真我的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做到“文如其人”。
因此,苏轼在词创作中,不断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赋予词新意境,成为北宋时期词作“豪放派”的重要代表,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其将传统的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豪情之词,充分借用词体形象表达个体性格与理想抱负,赋予词作锐意进取、富有激情、胸怀宽广的性格。
同时,苏轼词作中饱含了追求坚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洒脱又不失理性,进退自如、宠若不惊,与词境紧密结合,借以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抒发心中豪情。
(三)体现了宋代的文化精神
首先,苏轼词作中体现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宋代人文精神。进退自如、宠若不惊的人生态度与苏轼的仕途息息相关,在其词作中将封建社会士人的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体现在出豁达、洒脱、超然的词作风格。
其次,苏轼词作中蕴含的审美态度概括了宋代文化底蕴。苏轼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是谓“凡物皆有客观”,能发现大自然与社会中所蕴含的美与真,并借以抒发豪情壮志,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甚至被奉为典范。
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一)情感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时值苏轼谪居黄州已两年余,面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通过借对三国时期周瑜的凭吊及其才略、功业、气度的追求,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限忧愁——老大未成、怀才不遇、功业未就,但仍未有任何消极情绪,更以关注历史和人生的豁达心态,赋予全词大气磅礴之情感,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将豪气之情寓于景色与咏史中。体现了苏轼开阔的心胸与豁达的情感,留给后人细细品味。
(二)自然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真实而富有变化的文笔勾勒了磅礴雄壮的自然美景,把赤壁景观惊奇与壮美的景色呈现在世人面前,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与豪情并存的自然景色、艺术意境。
词中描绘的赤壁景观,以山、浪等客观存在暗喻现实世界与历史浪潮,随物赋形,既描绘出了事物的客观形象,又写出了事物的精神。开篇以长江东去的态势,奠定了词的基调——气吞万象、豪情万丈,以自然景色将感情带入了词作。后描述赤壁景色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赋予山海自然景色惊险绮丽的性格,也一定程度上暗指时代背景的更迭,人生的起伏,与自然景色的描绘融为一体,感慨历史过往,以叹今夕。
(三)气质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气质美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苏轼性格中的英伟豪杰之气,映射与词作中,赋予词作特有的气质,与其主张的“自是一家”相辅相成,其坚强、洒脱、理性的性格与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态度跃然于词作中;第二是借对客观事物的描写,直抒心中情意。苏轼笔下“凡物皆可有观”,其词作可谓“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利用长江、山、浪等自然景物描绘感情,并赋予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以精神或感情色彩,表达苏轼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既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又生动的表达了苏轼积极乐观、洒脱自适的人生态度,承载了苏轼自身的性格与气质。
结束语
苏轼作为我国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文学造诣与艺术造诣同样体现在诗、散文与书画中。本文仅以其词作为代表,论述其词作方面的主要成就,一是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二是转变了词作的风格,自成一派,并开启了豪放词作的先河,三是体现了宋代的人文精神与文化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名作之一,本文从其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与气质意蕴三个层面对其进行赏析,以期对词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王晋中,《苏轼词作的艺术风格》[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2] 刘兴儒,《试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J],《零陵学院学报》,2004.12
[3] 陈华昌,《试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J],《文学遗产》,1982.02
[4] 胡珺,《豪放飘逸 清丽典雅——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1
[5] 陆业龙,《试论苏轼词作的主体风格》[J],《孝感学院学报》,2001.02
[6] 华明,《诗词中对立与循环的张力——兼谈<念奴娇·赤壁怀古>》[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04
[7] 郁玉英、王兆鹏,《宋词第一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化探析》[J],《齐鲁学刊》,2009.08
[8] 李元洪,《三读<念奴娇·赤壁怀古>》[J],《名作欣赏》,2014.10
[9] 彭文良,《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作渊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作者简介
韩艺佳,女,2001年3月12日出生,籍贯江苏江阴,目前江苏省如皋中学就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