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诗词和国画的关联

浅析诗词和国画的关联

作 者:常红阳 刘丽蕴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四中学 264300)

诗词和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相异而又相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在意境上,还是在内容上或是在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在中国画的发展中,诗与画就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在宋、元代文人士大夫加入绘画以后,诗人丰富的想像力和诗词中美丽意境,对中国画的选题、构图、色彩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两种异迹而同趣的艺术形式完美融合,有力推动了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产生更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诗词是使用文字的形式给人看的,也可令人看到形象的画面;中国画是用画面的形式给人看的,也可使人领略诗的韵味。在诗与画中所见所闻的具象性通过欣赏,感受更为深刻丰富。欧阳修曾说过:"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咏物诗是为了抒发感情,要忘形得意;画画是为了发幽思,只有忘形而得似。也就是主观里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形象结合起来,形成了思想感情的象征,付诸于文字而成诗,见诸于笔墨而成画。可见,在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画中,都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获得主观的意的内容,这是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画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正是这种艺术精神的相通性,古往今来,诗画同质、相通相融。
一、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是诗本身有画意,诗的意境如画。诗人戴叔伦有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一个词语,营造一种意境,构成一幅画面。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转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泼动态,幽美境界,都活灵活现把画面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使我们在诗词中犹如沉浸在画面中。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又是一副壮美秀丽的画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大西北塞外平沙万里的情境,看到空中缥渺的炊烟,弯弯曲曲的河流,夕阳红红圆圆的,如此安静的气氛,壮丽而美好,令人向往。我们从绘画的色彩上来看,又红又圆的落日,天空中飘着青烟,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从绘画的构图上看,缥渺的青烟是直线的,又红又圆的落日是圆的,组成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具有节奏感的构图。色彩和构图的搭配组合,构成了一幅鲜明的画卷,可谓是"诗不配画而有诗意",这也是诗中有画的完美结合。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两句诗,诗中没有特别直接的说出丽江是这么的美,但是它的每一个字都向大家展示了江南春水的秀美景色,就像一幅中国山水画的国画美,这幅画面有着极其浓重的色彩感,以鲜明的红绿色彩对比的手法构成了一幅画。此中的意境主要在于色彩的技能上,传统的中国画同样也是这样体现出来的。例如我们现实中的荷花是红色的或是粉色的,但在齐白石老人的画中却被画成了蓝色的,甚至还有的用纯墨色代替。这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起来是非常夸张的,但是在中国的艺术领域却是如此的真实,就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是无瑕的素质,也是意境美得到了升华。这也使这首诗得到了许多人的好评,如诗如画的艺术奥秘,可谓是吟诗如赏画。又如王维的另一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夜里诗人都可以听到桂花落地的声音以及傍晚的月亮升起惊动山林里的小鸟,这其心境是何等的宁静,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色画卷。
二、画中有诗
画中有诗即画本身具有诗的意境,中国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画面具有诗一般的意境美。王昌猷先生在《认识意境,创造意境》中说:"意境产生于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之上,但不会完全等同于这个艺术形象,它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所获得的美感境界。"要抵达这种境界,即画中诗的境界,画家在把握艺术对象时要超形似而求神似,要着力于艺术对象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宣泄。绘画创作中对形似的超越,为诗情的进入铺平了道路;对神似的追求,则直接与诗情的表现相叠。要实现"画中有诗",画家在表现形式上追求淡雅、简约,在绘画创作中追求消散淡泊、荒寒简远。清邵梅臣云:"萧条淡漠,是画家极不易到工夫。极不易得境界,萧条则会笔墨之趣,冷漠则得笔墨之神。"我们看倪云林的山水画,一片萧散简远、荒寒冷漠之景,不见人迹,沉寂之极,以尽量少的笔墨,在虚实有无间,扫除尘俗蹊径。于天地山川之外,独辟一径,写苍茫之思,发悠远之情。画 中的意境正是借助这种艺术手法,才得以表达出来。
画中有诗表现的不仅是局限于表面,而是要把画家作为"深刻的生命方式"、"深层的心性表达"。著名大诗人齐白石老人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一幅典型的画配诗,遍地的蛙声,就说明了万物复苏,春天已到,就连池塘里的小青蛙也在唱歌了。这首诗虽然把事物说得很具体,但是池塘里的蛙声却很难体现,在画面上画出一张张嘴在叫的青蛙却不是很好,并且也不能体现出意境美。齐白石先生巧妙的运用了绘画的艺术语言,画了一股流动的小溪,而且也还有一群顺着小溪游动的小蝌蚪,这样就可以使人联想到了小溪另一头的景象。还有"以诗为画"也是根据诗的意思画的,曹植的《洛神赋》就是经过了几个朝代后,顾恺之就是根据这首诗画出了《洛神赋图》,他用画表达了诗中的内容,强调了神话色彩。这幅大作不仅描绘的形象鲜明,同时也在艺术形象中表达了韵味。再如,陆俨少著名的山水画家,根据李白的诗画了《李白诗意图》,他是根据诗中的画面来用笔的,再现到人们的面前,也是诗到中国画的体现。关山月根据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画了一幅山水画,把诗的内容变成事物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使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韵味。
三、诗画同尚意境
中国画提倡不拘于写作的形似,特别崇尚"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个和诗词中主张咏物咏其神的"不即不离"观点是一致的,其实这个"不即不离"的观点只不过是把"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这个概念具体化了而已。在诗词方面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用,最突出的表现应该是在咏物上了。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没有一字直接描写梅花的风姿,取其神不取其貌,但是字字句句都在写梅花的高尚品格和苍劲的气节,看似咏梅,然而又是在以梅自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似"、"不即不离",所以比其他单纯咏梅的诗词境界更高了。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莞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以前的中国画论就有了这样深刻的阐述,这段话其实是说艺术创作中作者本身的境界问题了,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诗词的创作。如,毛泽东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谓气吞宇宙,大气磅礴。
从以上方面看,中国古诗与中国画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画所画的是诗的意境,而诗所写的是画的奥妙境界。正如苏东坡对王维的评价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这就是诗词与中国画艺术魅力之所在。总之,中国古诗和中国画有着一种渊源统一的骨肉关系,二者不论在艺术形式上还是在艺术本质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诗歌通过描绘生动、新颖的画面来抒情、言志的;而丰富深邃的画面既传达了语言符号所难以表达的微妙奇异的心灵颤动,又使诗情显得蕴藉、含蓄,从而使二者得到完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