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化学有效性教学

高中化学有效性教学

作 者:王 琳 (山东省高密市豪迈高级中学 261500)

一、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教学呢?其实有效教学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教师在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之后,使学生获得了进步和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时代,有效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时代,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多学习多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学习各种教学设备的运用,并熟练操作这些教学工具。此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的能力和知识。
二、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化学知识,教师会组织和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和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由于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变化,以至于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但达不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反而还容易让学生产生“熟能生厌”的厌烦心理,使得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这样,教师就会教得很辛苦,课堂氛围也会毫无生气,自然教学的有效性更是无从谈起,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就形成了一种教师疲累、学生厌倦的恶性循环。于是,课下时间又成了教师弥补课上教学的主要方式,这自然就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和教师就化学信息和知识的探讨和交流以及情感的互动,来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传统的教学课堂多数是教师的知识输出和学生的知识输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单向的。这种单向化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忽略了对于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是死板的、枯燥的,因此,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变单互动向为多向互动。
四、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是严重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化学知识,提高能力,这种由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为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五、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质疑解惑法,化学竞赛,开展化学课外活动等。总之,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