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生动、有效的小学数学课

浅谈生动、有效的小学数学课

作 者:廖 谦 郭士芹 (重庆市荣昌区仁义镇保安小学 402460)

摘   要: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平面、空间形式、辑思维很强的一门学科,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既枯燥又难学的学科。那么,如何运用课堂40分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40分钟不枯燥,最轻松有效的获取知识呢?
关键词:参与意识;培养能力;重视讨论;引导观察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平面、空间形式、辑思维很强的一门学科,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既枯燥又难学的学科。那么,如何运用课堂40分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40分钟不枯燥,最轻松有效的获取知识呢?现简单谈谈我在30几年(十几年教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做到的。
1、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复杂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知识、获得知识的同时,聪明才智得到有效提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讲究教法,注重每节课的引入。如果忽视开始,浪费的不仅仅是几分钟,失去的往往是整节课。因此,引入课的设计尽量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思维的最佳状态,让学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知识的学习中。
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首先观察都是两位数的两组数,而且两组数个位上都是0、1、2、3、4、5、6、7、8、9。而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个位分别相同的两组数,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不能被3整除呢?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2、重视组织讨论,扩大参与面
讨论能集思港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因此我在教学在抽象概念的过程中,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可帮助学生认识更全面和更深刻。如:在教“圆柱的侧面积”时,“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教材上的这段话陈述本来是就图而言的,学生往往忽略这种陈述的相对性而错误的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总是以底面周长为长,高为宽的长方形。为避免学生思维僵化。我在教学中就设问:所有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圆柱的侧面展开,都是一个以底面周长为长,高为宽的长方形吗?经这一问,学生不能不认真思考起来,这时候我让每小组拿出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圆柱,动手把侧面展开观察、量量,然后全班交流得出:当圆柱的高大于底面周长时,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以高为长,底面周长为宽的长方形;当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圆柱的高时,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可见,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的引导,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教学一年级“分一分”这内容时,要让孩子明白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出的结果就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谁还有不同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孩子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都要给予相应的鼓励,表扬他们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所以我在教学《分一分》时,探索完按颜色、形状的标准分一分后,我接着叫了三位孩子,三位老师,三位家长到前面站成一排,让孩子给上面的9人分一分,当第一位孩子上前来把男的和男的一起,女的和女的一起分成按性别两类时,很多孩子就放下了小手说“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时,有位孩子举起了小手,我很高兴得问她,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分,孩子怯怯地走到前面“把6位大人分在一起,3位孩子分在一起,这样按大、小分两类”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观察仔细、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励她一颗“智慧星”。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还有很多分法,谁还能做一位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孩子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后来分出按不同颜色的衣服分三类;按戴眼镜与不戴眼睛分两类;按家长与家长,老师与老师,孩子与孩子三类等,这样孩子们探索出可以按男女、高矮、大小、服装颜色、配饰特征等分类标准。从这以后,每次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行列中来,这样才能让40分钟的课堂具有吸引力,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 刘刚.西藏教育.2011(06)
[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究[J].安向花.新课程学习(下).2011(03)
[3]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孙圆圆.才智.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