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有效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途径分析

基于有效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途径分析

作 者:胡 一 (浙江省慈溪市保德实验学校 315303)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搭建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天性被得到有效释放,学生自主实现自己与社会、与生活、与他人的有效联结,主动用初中课程的观点、方式、经验去解决现实中的设计问题,能为自身创造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全体同学都能努力学习,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学有所得。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初中课程

初中课程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构建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力与教师教育力的“学教”关系,从而使课堂呈现出多元性、快节奏、大容量的特征。通过针对初中课程课堂的课堂教学,使学习与教学时空得以最大限度延展,有利于学生在不断思维感知的过程中,进行论证、辨析、借鉴,培养了学生开拓性和创造性思维,深化对于初中课程专业术语与理论的内生性理解,为提升其初中课程从业素养奠定基础。
一、创新思路,搭建课堂教学实施支架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内容与思维支架,因此,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构设管理,是推动初中课程探究学习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构设管理时,一是课堂教学搭建必须契合初中课程课程标准,与初中课程学科的特点相符合,与特殊学习阶段或当堂的学习任务相契合,与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相符合,保障初中课程课堂教学主题和内容都是为强化学生初中课程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中课程从业能力而服务,确保内容和方式的难易程度适中。二是初中课程课堂教学搭建必须要将初中课程教材中所有知识点彼此之间的联系清晰化,为拓展教学素材奠定具象化、形象化支持,利于学生结合职业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于特定知识点或者多个整合性知识点的个体化理解,将零散的知识点结合学习的课堂教学和内容重新组合起来成为学生新的初中课程思维图式,使学生思维被激活,课堂教与学实现了高度契合,教学操作能够达到预设,教学环节进展顺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呈现高水平,单位时间内获得最高的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学习在长方体时,教师采取播放肯德基的产品包装广告视频的方式,展现出其鸡块类产品包装设计师的任职要求。在视频内容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思考,根据现有的包装盒产品,开展自我参与的包装盒产品设计活动。教师提供多种类的长方体形状的盒子实物,例如商品的包装盒,作为学生的参考物。教师开展样品解析环节,通过对实物的拆解,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面、棱的位置关系和外形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和思考,给予相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积极操作和主动思考的水平。
二、质疑问难,创新探究任务管理
科学的课堂教学探究任务有利于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以此促进学生在初中课程学习当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管理探究任务时,探究任务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考和创新能力,这项任务是教学中经常谈及的“跳一下才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就是探究任务要按照具体的梯度分布,结合班级内不同认知水平和成绩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难度。探究任务不能过于简单,如果过于简单,那么就丧失了探究的必要性;如果难度太大的话,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好的任务的就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那些不能给出既定的结论和固定的答案,需要借助重新建构知识来解答,充分挖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来完成的任务。同时,探究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引导其从初中课程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出发,按照“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到繁、有特殊到一半、有个别到普通、由熟悉到陌生、由基础到拔高、由知识到能力”的逻辑顺序,稳步有序的建构起学生的初中课程探究思维图式,努力实现课堂提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三者之间达成基于逻辑的有机统合,为开展探究体验奠定基础。例如在《集合图》的学习中,教师出示“妈妈的生日”的探究情境:两个爸爸带两个儿子一起去餐厅吃饭,餐厅服务员可能上几幅餐具?此问题因为存在“爸爸”与“儿子”的身份重叠问题,因此会很可能产生不同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当学生问题答案出现矛盾冲突时,可以鼓励学生阐释自己的观点。从而借由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灵光碰撞,引入了本节课内容——重叠问题,为学生深化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巩固奠定初步基础。按照生活化、趣味化的原则创新情境管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对象与背景,使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为有效教学构建奠定基础。
三、归纳总结,创新课堂教学反思管理
在探究任务完成之后,需要针对探究过程进行探究反思。这个环节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真实感受,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学习方法整理和归纳。在归纳总结,能够加入教师评价、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等多方面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深入、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使面向死板教材和固定结论的学习转换成面对生动生活和灵活过程的学习。而且反思时要把握好学习中错题情况,以此为支点,加强对所要考察知识点的回顾与学习,达到举一反三,查缺补漏的有效效果。最后,反思时要力争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以此培养学生更达观的初中课程意识,主动分析初中课程学习当中的规律性,主动总结初中课程学习中方法,主动探索利用初中课程知识与观点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以此引导学生尝试从具体形象化的视角解决抽象性的难题,充分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观察的综合能力,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初中课程学科的知识,全面提升对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在 初中课程 课堂教学的目标管理中,教师要注重推动目标再造,将传统的“知识本位”的灌输式、单向性目标转变为“能力本位”的体验性、探索性目标。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充分考虑课型、教材、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知识的难度、顺序、逻辑等要素设计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对目标定位进行适时调整,力争使教学目标在标准性、层次性、人文性上实现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刘茂林.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构建研究[J].中国校外教,2010,(4):11-13.
[2]曾亿山. 课堂教学构建理念探微[J].新课程研究,2010,(5):9-13.
[3]卢正芝,洪松舟.国外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04):10-12.
[4]初中课程 课堂教学构建经验研究[J].改革与研究,2015,(05):11-12.
[5]吴冬娜.中学初中课程教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4):8.
[6]王广中.关于我国初中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12,(12):11.